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講的是什麼道理?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講的是什麼道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講的是什麼道理?怎麼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原文】

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與短見也。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故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也。荊文王曰:“莧數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而不穀得焉①。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聖人,將以非不穀。”於是爵之五大夫

又曰:“申侯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爲之,與處則安,曠之而不穀喪焉。不以吾身遠之,後世有聖人,將以非不穀。”於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鄭,阿②鄭君之心,先爲其所欲,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五月而鄭人殺之。是後世之聖人使文王爲善於上世也。晉平公鑄爲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爲調矣。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講的是什麼道理?

師曠③曰:“不調,請更鑄之。”平公曰:“工皆以爲調矣。”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將知鍾之不調也,臣竊爲君恥之。”至於師涓而果知鍾之不調也。是師曠欲善調鍾,以爲後世之知音者也。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④有齊國。魯公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

其僕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⑤,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爲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魏公叔座疾,惠王往問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將奈社稷何?”公叔對曰:“臣之御庶子鞅⑥,願王以國聽之也。爲不能聽,勿使出境。”王不應,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孫鞅西遊秦,秦孝公聽之。秦果用強,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則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爲悖。

【註釋】

①曠:久。不穀:不善之人。這是春秋時期諸侯的謙稱。谷:善。②阿:曲從,迎合。③師曠:春秋時期著名的樂師,名曠,相傳他精通審音辨律,是個瞎子。④田成子:即田恆,齊簡公四年,田恆殺簡公,擁立平公,自任齊相,齊國之政盡歸田氏。⑤釋:捨棄。:同“屣”,鞋。⑥御庶子鞅:即公孫鞅,衛國人,又名衛鞅。初爲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後來入秦輔佐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秦封之於商,號商君,又稱商鞅。

【譯文】

人們的智力之所以彼此差異,是因爲有的人具有遠見,有的人目光短淺。今天跟古代的關係,就像是古代跟將來的關係一樣;今天跟將來的關係,也就是像今天跟古代的關係一樣。所以,清楚地瞭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將來。古今前後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聖人能夠知道上千年、下千年的東西。

楚文王說:“莧多次據以大義來冒犯我,據以禮數來拂逆我的心意,跟他在一起就讓我感到不安,但是久而久之,我從中有所得。如果我不親自授予他爵位,後代如有聖人,將要因此責難我。”於是授予莧五大夫爵位。文王又說:“申侯伯善於把握並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麼,他就在我之前準備好什麼,跟他在一起就感到安逸,久而久之,我從中有所失。如果我不疏遠他,後代如有聖人,將要因此責難我。”於是送走了申侯伯。

申侯伯到了鄭國,曲從鄭君的心事,事先準備好鄭君想要的一切,經過三年就執掌了鄭國的國政,但僅僅五個月鄭人就把他殺了。這是後代聖人使文王在前世做了好事。晉平公鑄造了一個大鐘,讓樂工審聽鐘的聲音,樂工都認爲鐘聲很和諧了。師曠說:“鐘聲還不和諧,請重新鑄造它吧。”平公說:“樂工都認爲很和諧了。”師曠說:“後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將會知道鐘聲是不和諧的。我私下爲您因此而感到羞恥。”到了後來,師涓果然指出鐘聲不和諧。

由此看來,師曠想要使鐘聲更和諧,是考慮到後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太公望封在齊國,周公旦封在魯國,這兩位君主關係十分友好。他們在一起互相討論說:“靠什麼來治理國家?”太公望說:“尊敬賢人,崇尚功績。”周公旦說:“親近親人,崇尚恩愛。”太公望說:“照這樣,魯國從此就要削弱了。”周公旦說:“魯國雖然會被削弱,但後世佔有齊國,也肯定不是呂氏了。”後來,齊國日益強大,以至於稱霸諸侯,但傳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佔據了。

魯國也日益削弱,以至於僅僅能勉強維持生存,傳到三十四代也就滅亡了。吳起治理西河,王錯在魏武侯面前詆譭他,武侯派人把吳起召回。吳起走到岸門,停下車,回頭遙望西河,眼淚一行行流下來。他的車伕對他說:“我私下觀察你的心志,把捨棄天下看得像扔掉鞋子一樣。如今離開西河,您卻流淚,這是爲什麼啊?”

《呂氏春秋·仲冬紀》長見講的是什麼道理? 第2張

吳起擦去眼淚說:“你不知道。如果君主瞭解信任我,使我儘自己所能,那麼我憑着西河就可以幫助君主成就王業。如今君主聽取了小人的讒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國攻取的日子不遠了,魏國從此要削弱了。”吳起最後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

不久,西河完全被秦國吞併了,秦國日益強大。這正是吳起所預見到併爲之流淚的事情。魏相公叔座病了,惠王去探望他,說:“公叔您的病,唉!病得很沉重了!國家該怎麼辦呢?”公叔回答說:“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孫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國政交給他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惠王沒有回答,出來對左右侍從說:“難道不可悲嗎?憑公叔這樣的賢明,而今竟然叫我一定要把國政交給公孫鞅治理,太荒謬了!”公叔死後,公孫鞅向西遊說秦國,秦孝公聽從了他的意見。秦國果然因此強盛起來,魏國果然因此削弱下去。由此看來,並不是公叔座荒謬,而是惠王自己荒謬啊!大凡行事荒謬的人的弊病,一定是把不荒謬的當成荒謬。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