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講的是什麼道理?

《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講的是什麼道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講的是什麼道理?怎麼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原文】

以貴富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今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矣,賤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國有萬乘,而介子推①去之,無以有之也。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爲賦詩曰:“有龍于飛②,周遍天下。五蛇③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④,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于山下。

文公聞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變服⑤,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萬。”或遇之山中,負釜蓋簦,問焉,曰:“請問介子推安在?”應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見而欲隱,吾獨焉知之?”遂背而行,終身不見。人心之不同,豈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脣乾嗌,日夜思之,猶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務疾逃之,介子推之離俗遠矣。東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⑥於道。

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哺之⑦。爰旌目三之而後能視,曰:“子何爲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盜邪?胡爲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鄭人之下也,莊蹺之暴郢也,秦人之圍長平也,韓、荊、趙,此三國者之將帥貴人皆多驕矣,其士卒衆庶皆多壯矣,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拜請以避死,其卒遞而相食,不辨其義,冀幸以得活。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惡其義而不肯不死。今此相爲謀,豈不遠哉?

《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講的是什麼道理?

【註釋】

①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的隱士。他曾經跟隨晉文公出亡十九年,文公返國後,他不肯受賞,與母親一起隱居山中,終身不仕。②有龍于飛:比喻晉公子重耳出亡。子:詞頭,無義。③五蛇:比喻跟隨公子重耳出亡的五位賢士。④龍反其鄉:比喻晉文公返國繼位。⑤避舍變服:古禮,國家有兇喪禍亂的事情,君主離開官室居所,改穿兇喪之服。晉文公藉此以示引咎自責。⑥餓:餓得奄奄一息。⑦壺餐:盛在壺中的水泡飯。哺:給……吃,喂。

【譯文】

依靠富貴得到別人的擁戴很容易,依靠貧賤得到別人的擁戴就很難。從前晉文公在外面逃亡,走遍天下,窮窘非常,貧賤得很,但是介子推一直不肯離開他,這是因爲晉文公具有受到介子推擁戴的德行。晉文公返回晉國之後,擁有萬輛兵車,但是介子推卻離開了他,這是因爲當時晉文公已經沒有了讓介子推擁戴的德行啊。

困難的事情能做到,而容易的事情卻做不到,這正是晉文公不能成就王業的原因!晉文公返回晉國之後,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賞,他爲自己寫詩說:“有龍飛翔,遍行天下。五蛇追隨,甘當輔佐。龍返故鄉,得其歸所。四蛇追隨,享其恩澤。一蛇羞慚,枯死荒野。”他把這首詩懸掛在文公門前,自己隱居山下。

文公聽說這件事之後說:“啊!這一定是介子推。”於是文公離開宮室居住,改穿兇喪之服,以示自責,並向百姓下令說:“有能找到介子推的,賞賜上卿爵位,百萬畝田地。”有人在山中遇到介子推,見他揹着釜,上插一把長柄笠作爲傘蓋,就問他:“請問介子推住在哪裏?”介子推回答說:“那介子推如果不想出仕而想要隱居,我怎麼會知道他呢?”說完轉身就走了,終生沒有做官。

人心不同難道不是很懸殊嗎?如今世上追逐私利的人,儘管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家,口乾舌燥,日夜思慮,仍然沒能感到滿足。而今介子推可以得到名利卻務求趕快避開它,介子推的節操超離世俗太遠了。東方有個士人名叫爰旌目,將要到某個地方去,卻餓暈在半路。狐父那個地方一個名叫丘的強盜看到了,摘下盛有水飯的壺去喂爰旌目。

《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講的是什麼道理? 第2張

爰旌目嚥下三口之後才能睜開眼睛,他問:“你是幹什麼的?”那人回答說:“我是狐父那個地方的人,名叫丘。”爰旌目說:“呔!你不是強盜嗎?爲什麼給我吃東西?我信守節義決不吃你的食物!”說罷,兩手抓地往外吐那嚥下去的飯,吐不出來,喀喀一陣就趴在地上死了。

鄭人攻陷邑的時候,莊蹺劫掠郢都的時候,秦人圍困長平的時候,韓、荊、趙三個國家的將帥貴族都很驕傲自恣,三國的士卒百姓都很強壯有力,於是他們相互欺凌,自相殘殺,而怯弱的人跪拜乞求免死,到最後,人們交替相食,根本不分辨正義與否,只希望僥倖得以活命。至於爰旌目,已經吃了食物,不會死了,但他憎惡狐父之盜的不義,因而不肯不死。若讓三國的將士和爰旌目一起商議事情,他們之間相差得豈不是太遠了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