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楊綰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有哪些與楊綰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綰(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權,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朝中期名相,戶部侍郎楊溫玉之孫、醴泉令楊侃之子。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楊綰出身弘農楊氏原武房,早年以聰慧聞名。唐玄宗時登進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寶十三載(754年),參與玄宗親自主持的考試,名列第一,升爲右拾遺。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綰前往唐肅宗所在的靈武,隨後歷任起居舍人、職方郎中、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代宗李豫剷除元載一黨之後,楊綰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衆人聞知其拜相後,都相互祝賀。楊綰爲相不久,便因中風離職休養,代宗多次遣使探望。大曆十二年(777年),楊綰病逝,年六十 。獲贈司徒,諡號“文簡”。《全唐文》收錄其文。

人物評價

總評

楊綰以儉樸爲樂,不曾留意自己家產。不過問生計,多次擔任要職,無一區房宅,所得的俸祿,每月分發給親友。思想明晰見識過人,蓋如往哲微言,《五經》奧議,以前儒者們未知的東西,楊綰一看便知其精深至理。他崇尚玄言,崇信釋道二教,曾經著有《王開先生傳》以表敘其意。凡是所結交的朋友,都是當時名流。有的到他那裏去的人,終日清淡,不曾追逐名利。有些客人想謀求職位,看見楊綰說話玄達,不敢提出,慚愧退下。大曆(766年-779年)年間,德高望重,天下雅正之士都爭着投奔其門下,還有從數千裏外來的人。楊綰以清正賢德改變雅俗(坐鎮雅俗),在當時可與楊震、邴吉、山濤、謝安爲同類之人。

歷代評價

常袞:常在於道,亦周於仁,文以君子之言,生知聖人之意。司我載籍,鴻聲不泯,常典選舉,後之法程。乃者崇進名儒,俾其宣明師訓,講求三代,稽合五經。濟濟諸生,誨之不倦,飽於道德之富,成其禮讓之風。況恭儉忠信,恪守而彌固,一時模表,清議所高。固可以處楊震、桓榮之位,領曲臺、太府之重,勉思厥服,以稱任賢。 (《授楊綰太常卿制》)

李豫:①贍學懿文,崇德廣業,表微藏用,適務知章。(《授楊綰中書侍郎常袞門下侍郎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制》)②天不使朕致太平,奪我楊綰之速也!(《舊唐書》引)③性含元和,身齊律度,道光雅俗,器重宗彝。寬柔敬恭,協於九德;文行忠信,宏於四教。內無耳目之役,以孝悌傳於家;外無車服之容,以真實形於代。西掖專宥密之地,南宮領選舉之源。以儒術首於國庠,以禮度掌於郊廟,簡廉其質,奉職同休。頃以任非其才,毒流於政,爰登清靜之輔,庶諧至理之期。道化既穆於朝班,儉德已行於海內。 (《贈楊綰司徒詔》)④履道居貞,含和毓德,行爲人紀,文合典謩。清而晦名,無自伐之善;約以師儉,有不矜之謙。方冊直書,秩宗相禮,辭稱良史,學茂醇儒。委在樞衡,掌茲密命,彌契沃心之道,累陳造膝之誠。將以布天下五行之和,同君臣一德之運,遽軫藏舟之嘆,未展濟川之才。素業久而彌彰,清風歿而可尚。(《賜楊綰諡詔》)

有哪些與楊綰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韋肇:夫替天吏佾德,崇奸稔禍。党進憸人,以疑上心。宰政之堙替者,謨十年矣。而公承其弊,未幾經時,誠達於上,信孚於下。事舞稽難,俗用丕變,豈不言之化,本乎忠淳。何所感之深,其成也速。凡今之人或不知者,由之而已。公自始仕,至豈大位,歷試之效,政之蓍龜,自冠歲逮於考終。率身之行,世之表儀,蓋國相常。(《贈司徒楊府君墓誌》)

楊夔:代宗朝用楊綰爲相,綰性清儉,時論推之。及爲相,郭汾陽爲河中節度使,憚之,妓樂減半。驗於此,即四方凜畏當國者操守耳。(《復宮闕後上執政書》)

劉昫:①善人爲邦百年,即可勝殘去殺,楊綰入相數日,遽致移風易俗。周、召、伊、傅,蕭、張、房、杜,歷代爲相之顯者,蔑聞斯道也。嘗讀諸集,賞善多溢美,書罪多溢惡;如楊綰拜相之麻,贈官之制,改諡之詔,則當時秉筆者無愧色矣。昔趙文子薦士七十,古爲美談;崔祐甫除吏八百,人無間言。開物成務之才,滅私徇公之道可知也。噫!公權餘旬日而薨,貽孫未期年而逝,邃古已來,理世少而亂世多,其義在茲矣。常袞之輩,不足云爾。 (《舊唐書》)②公權儒道,貽孫相才。命乎不永,時哉可哀。(《舊唐書》)

王欽若:生而聰慧,及長,好學不倦,博通經史,九流七略、諸子諸集,無不該覽。 (《冊府元龜》)

宋祁:綰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謂賢矣。其論議渾大,雖古王佐無以加。(《新唐書》)

範祖禹:①自三代以後,取士之法不本於鄉里學校,至唐而其弊極矣,惟楊綰貢舉之議最爲近古可行,而卒爲庸人沮止,況先王所以致治之具欲舉而措之天下,不亦難乎? (《唐鑑》)②上之化下,如風靡草也,楊綰以清名儉徳爲相,而天下從之如此,況人君能正己以先,海內其有不率者乎?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此之謂也。(《唐鑑》)

蘇軾:①竊以古之爲國,權在用人。德厚者,輔其才而名益隆;望重者,無所爲而人自服。是以淮南叛國,先止謀於長孺,汾陽元老,尚改觀於公權。 (《賀呂副樞啓》)②竊惟人材進退之間,實爲風俗隆替之漸。必欲致治,在於積賢。……崔琰進而廉儉成風,楊綰用而淫侈改度。(《謝中書舍人啓》)

蘇轍:唐之賢相也。(《龍川略志》引)

楊康國:臣聞楊綰居廟堂,人心自化;汲黯在朝,淮南寢謀。 (《續資治通鑑長編》引)

洪邁:若唐宰相三百餘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傑、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祐甫、陸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羣、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爲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容齋續筆》)

有哪些與楊綰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2張

朱熹:若楊綰用,而大臣損音樂,減騶御,則人豈可不有以養素自重耶?(《朱子語類》)

王應麟:楊綰《贈官制》雲:“歷官有素絲之節,庇家無匹帛之餘。”史臣謂:當時秉筆者無愧色。(《困學紀聞》)

張璁:唐楊綰清儉簡素。(《應制陳言》)

軼事典故

早而夙慧

楊綰天生聰慧,四歲時就敏識過人。一次晚宴上,賓客們各自提出將座位中的器物以音韻四聲讀出來,各位賓客都沒有說話,楊綰應聲指着鐵燈對應說:“燈盞柄曲。”衆人都很驚奇。

好殺減壽

據蘇轍回憶,宋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時,他在東京,曾夢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老子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說話,去問他的人有很多。蘇轍也前去拜謁詢問,老子問蘇轍:“你知道楊綰嗎?”蘇轍回答:“是唐朝的賢相。”老子又問:“你知道高郢、嚴震嗎?”蘇轍回答:“高郢是文臣,嚴震是功臣。”老子問道:“三人誰更賢能呢?”蘇轍回答:“高郢、嚴震雖然賢能,但他們遠不及楊綰啊!”老子說:“這些人都位至宰相。但楊綰未至上壽,而高郢、嚴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嗎?”蘇轍說:“不知道。”老子回答:“楊綰喜歡殺生,而高郢、嚴震都不喜殺生,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原因。你要記着!”蘇轍在夢中本來不懂三人的好壞,醒後閱讀《唐書》,三人的官秩、壽考他都信,唯獨沒有見到老子所說的好殺與否。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