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到文天祥其實大家也知道的,這個人還是挺慘的,但是他卻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他真的是非常的厲害,是宋末三傑之一,在江西和廣東抗元,最後雖然被俘但是寧死不屈,其實文天祥當時有個說法,就是文天祥可以投降,但是必須讓忽必烈答應他一個條件,這個條件也非常的簡單,但是最後大家也知道的,這個文天祥最後還是被殺了,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到底是爲什麼呢?下面我們繼續分析看看吧!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公元1278年11月,元軍攻入廣東潮陽縣境內,文天祥倉促率軍與元軍將領張弘範交戰,結果兵敗被捕,文天祥想吞藥自殺卻未能如願,最後被士兵押送到張弘範的面前。

當時,左右官員都命文天祥向張弘範行跪拜之禮,但文天祥卻傲視不屈,張弘範很佩服他的氣節,便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並帶着他一起來到厓山觀戰。

隨後,張弘範要求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卻回答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這可能麼!”

後來,架不住張弘範強迫索要書信,文天祥在經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便寫下名傳千古的詩歌《過零丁洋》給張弘範,以示答覆,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97年2月,張弘範率領的元朝軍隊在崖山大敗張世傑的南宋軍隊,這一戰宋軍幾乎全軍覆沒,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着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張世傑隨後也溺水身亡,南宋就此覆滅。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第2張

厓山之戰後,張弘範特意在軍中置酒宴犒軍,並再次對文天祥勸降:“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卻留着淚說:“國亡不能救,作爲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張弘範自知無法招降文天祥,便派人將其護送到京師,交給忽必烈處理。在路上,文天祥一心求死,所以連着絕食八天,卻最終還是沒有死成,這時文天祥的求死慾望也就降了下來,他開始正常吃飯,並決定和元朝斡旋到底。

等到文天祥來到京師後,恰逢忽必烈正在大範圍搜尋有才能的南宋官員,於是王積翁便趁機向忽必烈力薦文天祥,表示整個南宋都無人出其右。忽必烈聽後大爲震撼,便派王積翁前去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第3張

面對王積翁的勸說,文天祥回覆了這樣一段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倘若元廷真願寬赦我,那就讓我出家做一個江湖道士了此殘生,這樣將來還可以以顧問身份爲元廷效力。但是,如果現在立即給我高官,這不僅讓我對不起那些爲國家而犧牲的同僚,更是讓我把自己平生所信奉的東西都給丟棄,這樣的我又有什麼用呢?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第4張

從這層意義上說,文天祥給忽必烈提出的要求,就是放他到外面出家做一個脫離塵世的道士,不再過問朝廷政事。至於將來,必要時他可以以道士的身份來給忽必烈提一些治國的建議,兼任忽必烈的顧問,這就像當年的丘處機對於成吉思汗一樣。

王積翁聽了文天祥的話,也覺得有道理,畢竟文天祥內心的忠義二字,也是需要時間來磨平,總不能讓人家一轉身就背信棄義,那也實在太無恥。所以事後王積翁便聯合十個原先的南宋官員,一起向忽必烈求情,希望能夠釋放文天祥,讓他出家做一名道士。

忽必烈本想同意,結果這時候一個叫做留夢炎的大臣站出來反對。

這位留夢炎和文天祥一樣,都曾是南宋的狀元郎,後來文天祥擔任右丞相,而這位留夢炎則擔任左丞相。但後來在元軍進攻杭州時,文天祥選擇誓死抗元,而留夢炎則率衆投降。

文天祥的投降條件是什麼?文天祥都答應投降了爲何還是死了? 第5張

投降元朝的留夢炎爲忽必烈鞍前馬後地忙碌,還親自勸降了一大批南宋官員,由此他自己也做到了元朝丞相的位置。

因爲文天祥與留夢炎的共同經歷和所作所爲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留夢炎自然對文天祥充滿怨恨,他害怕文天祥將來會取代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忽必烈有心要釋放文天祥時,他便跑出來對忽必烈說了這樣一番話:“你今天釋放文天祥,明天他又跑到南方號令江南義士抗元,這置我們於何地呢?”潛臺詞就是不要因爲一個文天祥,就將我們這些積極歸降的人置於尷尬位置,否則我們會寒心的。

由此,忽必烈便決心不釋放文天祥,而是逼他投降,否則就處死。最終,文天祥在經受了長達三年的各種勸降以及五花八門的酷刑後,選擇英勇就義,從而兌現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承諾。

至於這位留夢炎,雖然對元朝有着天大功勞,但無論是元代官修《宋史》,還是明初編訂的《元史》,都沒有留夢炎傳記,他如同遺臭萬年的秦檜一樣,其爲後人所不齒。後來乾隆更是下令,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後代,纔有考試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