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一戰戰場成武器新品發佈會:空軍裝甲兵相繼誕生

一戰戰場成武器新品發佈會:空軍裝甲兵相繼誕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毛奇慷慨激昂地說:“你知道俄羅斯有多少鐵路和重武器嗎?每一樣我們都是他們的十倍!陛下,這是天賜良機,開戰吧!”

在東亞,日本偷走了琉球王國,將之廢爲郡縣,改稱沖繩;左宗棠率領大軍收復新疆;在歐洲,希臘向土耳其宣戰;大英帝國正躊躇向位於中亞的阿富汗用兵。這就是1878年,這一年,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吞併,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巴爾幹地區。然而,真正的世界大戰遲遲沒有開打。直到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掀翻了巴爾幹“火藥桶”,才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

翻看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許多都會將“一戰”的爆發原因,歸結爲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的崛起、巴爾幹斯拉夫人與奧匈帝國的仇恨云云。其實,上述因由,在1878年時就已大致形成,爲何世界大戰要遲至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纔開打呢?

原來,這三十多年,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催使生產力極大提升的階段,各類新型武器逐年逐月誕生,並實現工業化生產,直到爲世界大戰開打打足了物質基礎!“一戰”的主戰場,成了最瘋狂的新品發佈會!

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德國的小毛奇遊說小威廉,要他能夠把握歷史賦予的時機,一舉摧毀法俄,統治歐洲。小毛奇慷慨激昂地說:“你知道俄羅斯有多少鐵路和重武器嗎?每一樣我們都是他們的十倍!陛下,這是天賜良機,開戰吧!”

“敵人越強,榮譽越大!”古斯塔夫·克虜伯在自己的黑色筆記本上奮筆疾書,力透紙背。1914年的夏天,可沒有什麼微博、微信,克虜伯也不需要什麼媒體營銷。寫下自勵之語,克虜伯明白,出膛的炮彈就是最好的廣告。

一戰戰場成武器新品發佈會:空軍裝甲兵相繼誕生

當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短短一個月間,歐洲已經如沸騰的一鍋滾粥,克虜伯成了給這鍋滾粥添加猛料的人。從1914年7月到1917年,位於魯爾工業區的克虜伯工廠,以每月交貨900萬發炮彈和300門各型大炮的速度,供應德軍所需。然而,有時候仍無法充分滿足戰事需要。以1915年與1916年之交的凡爾登戰役爲例,德軍埃裏希·馮·法金漢將軍戰前稱:“我要讓凡爾登成爲碾碎法軍的磨盤!”爲此,法金漢抽調了10個師6個軍總計27萬人。雖然兵多將廣,法金漢卻沒有像拿破崙那樣一味使用人海戰術!“以強大的炮火摧毀敵人的陣地、絕大部分人員裝備,然後施行鞏固和佔領。”這是他的指導思想。爲此,法金漢需要上千門大炮!以克虜伯的生產速度,得小半年時間才能囤夠貨。

從俄國前線,從巴爾幹,從克虜伯兵工廠……迫不及待的法金漢以鐵路運輸爲主,共抽調了1400門火炮,其中600餘門重炮,包括當時最重型的火炮——12英寸海軍大炮和420毫米口徑巨型工程榴彈炮!

從1860年,甚至更早時期開始,克虜伯即是德皇的御用軍火工廠。1860年十月,甫登皇座的威廉一世,就來到工廠視察。1867年的第二屆巴黎工業展覽會上,當一款長17英尺、重50噸的全鋼線膛後裝大炮亮相之時,曾引起巨大反響。但是,若要讓整個歐洲真的轟動,並記住克虜伯的名號,還得靠實戰。

420毫米口徑巨型工程榴彈炮,專爲攻城拔寨而生。其發射的重磅炮彈,曾於1914年一舉轟毀列日要塞。列日要塞,南靠阿登森林築就,在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形成了周長50餘公里的環形炮臺羣——12座炮臺,以3到6公里爲間隔,部署了各種火炮400門。同時,各炮臺築有厚度爲2.5到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可是,當德軍用火車將420毫米巨炮運到鐵路盡頭,再鋪設專門的公路殺將而來後,短短几天工夫,12座炮臺毀碎殆盡。

因爲有了這樣威力巨大的重炮,德軍的戰術指導思想發生了鉅變。當炮擊開始後,甚至有德國指揮官大言不慚地聲稱:“打完所有炮彈,我們的士兵在那裏不會發現任何活的東西留下。”這就是1.0版本的地毯式轟炸!在成建制的轟炸機中隊尚未誕生之前,這是地球上最狠最猛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1914年“一戰”爆發時,德國的鋼鐵年產量達到了1760萬噸,是英、法、俄三國的總和!即使是英國一貫佔據優勢的煤炭工業,也被技術革新後的德國迎頭趕上。克虜伯大炮,正是這一時期德國工業的拳頭產品。與此同時,作爲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德國仍沒有扔掉一些山寨貨,而那些山寨貨也證明了——戰爭時期,管用就好,至於支付給敵國的專利費,就讓傾瀉而下的彈藥替代吧。其典型產品就是克虜伯-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誕生於一戰前,是由出生於美國緬因州的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的。1884年,在移居英國的第二年,馬克沁發明了可以連發射擊的機關槍。1901年,他甚至被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封爲爵士。

當索姆河戰役結束的時候,1916年11月,76歲的馬克沁恰巧病逝。與馬克沁同一年過世的,是戰爭中陣亡的大批士兵。他們在戰鬥中彙集成屍山血海!被德軍的山寨版馬克沁掃射,使得協約國軍隊一天之內的損失就高達2.6萬人,而收穫的戰果,僅僅是推進了幾公里。此戰,使得馬克沁機槍名聲大噪,乃至時至今日,都有不少準軍迷認爲——馬克沁是德國人。

而實際上,馬克沁自始至終都在英倫三島上研發自動武器——1891年,第一挺馬克沁機槍試裝英國軍隊,1893年後開始陸續裝備英國軍隊,正規軍每營裝備2挺,取代了英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至於外銷方面,馬克沁機槍1888年進入美國和中國;1899年,裝備德國裝甲部隊;1912年裝備土耳其軍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各種型號的馬克沁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當然,一戰時德、英互爲敵國,德軍新裝備的,只能是山寨版的克虜伯-馬克沁。

造成“一戰”大多數傷亡的,自然是各類槍炮。而坦克的登場,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芝加哥大學榮休教授、美國世界史學家威廉·H。麥尼爾在《競逐富強 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和社會》中寫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些空想家預想了一種全新的軍事系統——不僅靠汽油作動力,而且可能超越當時所有陸地軍事武器的威力限制。”

1916年9月15日,英軍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這款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的“魔獸”,令德軍陣地迅速崩潰。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則只裝5挺機槍。

在索姆河戰役當時就驚呆了的德國人,於1916年11月決定——設計自己的坦克。及至1917 年1月,工程師約瑟夫·沃爾默1917 年設計完成了A7V型坦克。這款坦克還採用民轉軍技術——使用了現成的德國“霍爾特”拖拉機的底盤,於1917年夏天製成樣車。隨着戰事吃緊,以及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問題,到戰爭結束時,德國僅生產了22輛A7V,其中17輛投入戰場。而英、法號稱共生產了一千餘輛坦克。在麥尼爾看來,坦克在一戰後期,取得了有限成功,直到1930年代才由德國在波蘭和法國的土地上,取得了坦克戰的空前效果。

  空軍的誕生

1911年10月,當意大利上尉皮亞扎駕駛飛機到土耳其軍隊陣地偵察時,其身後機艙內的加沃蒂少尉,從飛機上向土軍陣地扔出了炸彈。

這是意土戰爭的小小一個環節,卻是開創性的一投,昭示着一個時代的到來。在此之前,1903年發明的飛機,在軍事上唯有偵察一個用途。

1912年6月27日,鑑於飛機在戰爭中的表現,意大利決定組建一個航空營,維托裏奧·科德羅中校任第一任航空營營長。到了一戰爆發,第一次空對空的戰鬥終於打響——

1914年夏,法國飛行員安德烈駕駛着一架雙翼飛機飛往比利時列日一帶執行偵察任務;與此同時,德國飛行員漢斯也正駕駛飛機前往馬恩河岸執行同樣的任務。兩架飛機在空中迎面相遇。漢斯按飛行員的規矩紳士般地向對方揮手致意,但安德烈只報以對敵人的藐視與嘲笑,並向漢斯伸出一根小指頭。這污辱性的動作令漢斯怒火中燒。報復心促使漢斯立刻調轉機頭向安德烈猛撲過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駕機往回盤旋,並再次向漢斯晃動一個小指頭。被惹怒了的漢斯拔槍射擊,安德烈也舉槍還擊,兩人在空中鬥起了槍法,猶如草原上決鬥的騎士。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打着誰,雙方很快便興味索然。於是兩人乾脆揮手告別,各幹各的活去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空戰便這樣草草收場。直到10月5日,一位法國飛行員用機槍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纔算第一次有了空中戰果。

從1914年 10月到1915年7月,法國飛行員僅擊落了8架戰機,而且其中7架是用卡賓槍擊落的。1915年,德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裝有機槍射擊協調裝置的飛機,使戰鬥機的作戰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到了“一戰”中期,從1915年10月開始,協約國和同盟國正式開始爭奪前線制空權。1916年,德國開始用飛機轟炸英國。

一戰戰場成武器新品發佈會:空軍裝甲兵相繼誕生 第2張

那時候的雙翼甚至三翼螺旋槳飛機,及其活塞發動機的成本相對便宜。由於構造簡單使得駕駛也不復雜,由此導致培訓飛行員的時間很短。以如今培養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動輒需要幾年時間飛行幾百個小時來對比,當時的戰鬥機飛行員培訓,只需18個小時飛行時間,就可以獨飛並開赴前線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戰”期間,英、法、德都先後生產了幾萬架飛機,乃至有生產商暗地裏表示——“戰爭是飛機的催生婆”。當時的空戰,戰機折損率有時可達到驚人的66%!有的王牌飛行員,一人就曾擊落飛機近百架。這些數字在現代空戰中都無法複製,亦難以想象。其中誤傷比例也很大,因爲“一戰”方起時,各國的飛機上還沒有區別國籍的標誌。1914年,法國將紅、白、藍三色組成的圓形帽徽塗裝在機翼上,德國人則在右機翼和尾翼上畫上黑十字架。此後,各國相繼確定自己的機徽,有的還在飛機機身上寫有字母和數字,以標示機種和部隊番號。英國的機徽是藍、白、紅三種顏色的三重圈。美軍的機徽是藍圈裏面一顆白五星,兩側各有一藍框白底中間加一紅色條紋的長方形。“一戰”之後,各主要空軍都已規定了本國軍用飛機的徽記。

航空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另一項重要作戰任務是空襲。1917年6月和7月,德國對英國的兩次轟炸,使英國政府怒不可遏。1917年8月,英國成立倫敦防空指揮部,包括6個戰鬥機中隊,以及衆多高炮和探照燈部隊。在對付敵方空襲的辦法裏,幽默的英國人甚至用上了“洋泡泡”——在倫敦東郊,軍方組織了一道氣球屏障,將很多氣球放到一定高度,氣球之間用鐵索連接,再從鐵索處垂下密密的鐵絲,組成一道空中屏障。與“英國人的氣球陣”類比,某將軍今日所謂多種海帶,以阻隔敵方潛艇偵察的辦法,看來倒還真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由於德國人在大戰中對英國空襲頻繁,其中飛艇空襲51次、飛機空襲52次,總共投彈9000枚,造成近5000人死傷,使得英國人想盡辦法以求得反制措施。成立獨立的空軍,成了英國人的研究結果。1918年4月1日,英國皇家飛行隊和海軍飛行隊合併,成立一個與陸軍、海軍平行的獨立軍種——皇家空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的空軍部隊,繫世界軍事史上一個重要拐點。而一戰之後,原本單純用於偵察的飛機,已經脫胎換骨,演變出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等系列機種。比如偵察機中的德國L.V.G.C Ⅵ、法國“布萊里奧”,殲擊機中英國“索普威思”、“布裏斯托爾”系列、法國“斯帕德”系列、德國“容克”系列等,都成爲了一代名機。

除了單純的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在一戰時亦有一定發展。雖說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原裝航母,是1922年12月建成的日本海軍“鳳翔”號,但早在1914年8月,英國皇家海軍改裝了3艘水上飛機母艦,每艘可搭載3架水上飛機。

  毒氣戰,恐怖陰雲不散

1915年4月22日,位於比利時的伊普雷小鎮處在轟炸後的喧囂中。三天前,德軍用420毫米大炮轟擊小鎮的民用目標,當炮擊停止後,協約國參戰的阿爾及利亞狙擊兵和非洲輕步兵們,注意到有一片奇怪的、略呈綠黃色的雲飄了過來。沒有人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片雲飄到他們面前時,他們開始窒息,痛苦得喘不過氣來,許多人倒下來,悶死了,他們的眼睛、鼻子和喉嚨好像被酸性物質燒灼似的感到燙痛。有160多噸氯氣,從德國塹壕特置的圓筒裏放了出來。這種毒氣差不多比空氣重三倍,它乘輕微的東北風,沿地面滾滾而來,墜入塹壕。這就是“一戰”中典型的一場毒氣戰!

當年,協約國以牙還牙,以毒攻毒,也曾着手製造毒氣炮彈。但德國人在這方面保持了技術優勢。1917年7月,德國人甚至開始使用芥子氣。這是一種油狀腐蝕劑,能使皮膚起泡,引起潰爛,只有經過很長時期纔會蒸發。芥子氣造成部隊的恐怖。協約國用路易氏毒氣反擊,這同樣是一種劇毒的起泡劑。德國人還研製一種能滲透防毒面具的化學品,使戴防毒面具的人猛烈地打噴嚏、噁心、嘔吐,迫使他們扯掉防毒面具。緊接着這種突擊就發出時間上經過小心安排的其他毒氣。大戰期間,對協約國至少發射了12.5萬噸毒氣。到了戰爭的最後一年,50%的德國炮彈都充了毒氣。雙方化學戰的傷亡人數都大大超過100萬,其中十分之一死亡。

而早在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國際會議上,就已批准通過了禁止使用有毒氣體作戰的文件。這一問題持續到“二戰”——1925年在日內瓦通過了禁止化學武器的國際公約——《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有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簡稱《日內瓦議定書》。可“二戰”中,毒氣彈照樣大量使用。“二戰”後的局部戰爭,亦常見毒氣攻擊。可以說,毒氣戰的恐怖陰雲,一直沒有消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