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錫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他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王錫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他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軼事典故

崛起海濱 榜眼及第

明朝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公元1534年8月30日)午時,王錫爵出生在南直隸太倉州婁江與長江交匯處(在今太倉瀏河鎮)的一戶中產之家。因爲當日王錫爵出生前,有數以萬計的麻雀飛來,匯聚在王家宅上,故王錫爵父親王夢祥便爲兒子起了“錫爵”的名字。(在古代漢語裏,“爵”與“雀”互爲通假字。)

王錫爵的父親王夢祥幼時警穎善誦,聲聞裏中。十六歲時便考取太倉州學生員,後曾貢入南京國子監深造,頗具才學。母親吳氏出生於嘉定縣塘南鎮的一戶富庶人家,爲人善良,知書達理,勤勞能幹,見識不凡。父母身上的優秀品格對王錫爵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王夢祥教育兒子王錫爵、王鼎爵兄弟潛心讀書,抵禦外界誘惑,故而王錫爵兄弟一生品行淳厚正直,從無驕奢淫逸的行爲。

王錫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他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爲了讀書上進,王錫爵曾投拜在寓居太倉三家市的舉人潘子祿的門下,深得其在《春秋》學上的真傳,從而打下了一生學問的根基,後來王錫爵曾編撰有多部《春秋》學的著作。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王錫爵十三歲時便考取太倉州學學生,即“秀才”。此後幾年,他曾多次獲得州學科試第一,所寫的試文被同窗奉爲“金科玉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秋八月,王錫爵又以《春秋》經中南京應天鄉試,名列第四,成了一名舉人。四年之後,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十九歲的王錫爵赴京參加會試、殿試。他會試中第一,殿試中第二,一舉獲得了“會元”、“榜眼”兩項殊榮,令人稱羨。

歷任要職 剛直不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榜眼王錫爵與同科狀元申時行、探花餘有丁被分別任命爲翰林院編修、修撰,從此他步入政壇,開始了三十餘年的仕宦生涯。此後二十年間,王錫爵先後擔任過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右侍郎和《世宗實錄》、《穆宗實錄》副總裁等要職,在明代嘉靖後期、隆慶和萬曆初年的政治舞臺上初露頭角。

王錫爵任事勤勉、才華出衆,故得到萬曆初年的當朝宰相(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的重視,並一再委以重任,王錫爵也對張居正開創的加強中央集權、推動富國強兵的改革予以堅決的支持。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之後,張居正被皇帝和朝廷徹底否定。王錫爵當時雖然在野,仍秉公心,持正論,要求客觀評價張居正的偉大功績,並說:“江陵相業僕始終不甚非之”。後來,王錫爵爲相之時,亦力求通過改革救國治國,其精神實質確與張居正改革一脈相承。

王錫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他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第2張

王錫爵爲人剛烈正直,不阿權貴,他曾經因爲論辨朝中政事而得罪過前後兩任當朝宰相高拱和張居正。隆慶五年(1571 年),王錫爵因指責吏科都給事中言事不當,結果被首輔高拱貶謫到南京翰林院的閒散職位上。

萬曆五年(1577年)九月,首輔張居正的父親因病去世,張居正不願按朝廷制度離職守孝,竟反而使用廷杖等高壓手段來壓制朝臣們的反對聲音,用重刑杖打趙用賢、吳中行等官員。對於張居正暴力鎮壓朝臣的舉動,王錫爵持保留和反對的意見,並不畏監視和威脅,同情、照顧趙、吳等人。第二年六月,王錫爵以回鄉省親爲由,毅然退出了張居正掌控下的北京朝廷,回到太倉瀏河家中閒居。

人物評價

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今上(指萬曆帝)輔相中,以予所知,持身之潔、嫉惡之嚴,無如王太倉相公(即王錫爵)。

明代陳繼儒《王文肅公荊石先生像贊》:浩然剛大之氣,蒼然奇古之骨,沛然江海之文,挺然弦矢之直。報主心丹,憂時發白。……人以爲不貪不謠,公之隱行;不驕不伐,公之卓識。而無若召對之面褒曰“忠孝兩全”,召起之溫旨曰“時懷明德”,此真吾公之知己,而廷臣之所拱手歎服而不敢及者耶!

王錫爵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關於他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第3張

晚明史學家、崇禎朝署南京戶、工部尚書何喬遠《王文肅公像贊》:赤眼黃鬚,病鶴瘦龜。胸富萬有之藏,如金流鐵液,□□而是;文□千丈之焰,如利刀快劍,望空而揮。立朝有砥柱之正色,奉親有孺慕之極思。心雖不諒於當世,而忠誠孚夫人主。澤雖未究於斯民,而聲稱浹乎於茲。知難而退,成功不居,夫雖古之名臣,則將斯。

明末清初查繼佐的《罪惟錄》:荊石牗主無不至,誠得古大臣體,而無如鄭暱堅何。防黨禍最先,言黨禍最痛悉,此後且五十年坐黨敗,而早如燭計!……古論朋黨有及此者乎?哲人知幾,吾頓首其學矣!至於論“邊事三反”,明季坐是而窮,迄窮時,尚未有知其故者。如文肅者,昔“三楊”猶未能望其項背也已!彼得爲,而此在能爲、欲爲之間,嗟乎時爲之歟?

《明史》之《王錫爵傳》評:錫爵在閣時,嘗請罷江南織造,停江西陶器,減雲南貢金,出內帑振河南飢,帝皆無忤,眷禮逾前後諸輔臣。其救李沂,力爭不宜用廷杖,尤爲世所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