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於秦始皇有哪些爭議?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關於秦始皇有哪些爭議?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嬴政,即秦始皇,,又稱趙政、祖龍,也有呂政一說,秦莊襄王嬴異人之子,生母是趙姬,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秦朝,並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統一貨幣、度量衡;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到了晚年,他在位期間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前210年,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軼事典故

接納死諫

秦王嬴政處死嫪毒後, 將母親趙姬遷至萯陽宮居住,並下令說:“誰敢進諫太后的事,就把誰殺掉,犁開他脊背,切斷他的四肢,放在闕下!”因進諫而死的已有二十七人。齊人茅焦請求見嬴政,嬴政派侍者問:“你是不是進諫太后事的?”茅焦回答:“是。”侍者回去稟告嬴政。嬴政說:“去告訴他,他沒看見闕下堆的死人嗎?”侍者告訴茅焦,茅焦說:“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宿,現在死的已有二十七人,我來就是爲了湊夠這個數。我不是怕死的人 ,去稟告吧!”侍者又將此言稟知嬴政,嬴政大怒說:“這傢伙故意來違抗我的禁令,快燒開水煮他,還想堆在闕下嗎?”嬴政按着劍坐,滿嘴噴沫。使者召茅焦進宮。茅焦對嬴政說:“陛下將假父車裂,這是嫉妒;把兩弟摔死,這是不慈;把母親遷走,這是不孝;用酷刑殺死諫士,這是暴君桀紂的行徑。天下知道,不會有人再傾向秦國,我恐怕秦會滅亡,真爲陛下擔憂。我的話已說完,請將我處死。”於是自己解衣伏在鍘刀座上。嬴政下殿,一手扶起他,一手揮開左右說:“赦免他,先生穿好衣服,我願聽你的話。”馬上封立茅焦爲仲父,官爵爲上卿,並將太后迎回。

十二金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器,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即十二金人。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傳國玉璽

秦始皇刻“傳國玉璽”,一說取材於“和氏璧”。據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

關於秦始皇有哪些爭議?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結識外星人

據《拾遺記》稱,秦始皇時期與天外之民有過接觸,從他們那裏學來了鉻金屬鍍到青銅劍上的鑄造技術。

隕石奇聞

史書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發生了熒惑守心的凶兆。同年,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爲石塊,有個“黔首”(老百姓)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燬了那塊隕石。

玉石讖語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還在巡遊,前面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住馬車。這人手裏拿了一塊玉璧,不聲不響地塞給使者。使者狐疑接過,未及開口,對方就搶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擲地有聲。使者嚇得夠嗆。“今年祖龍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說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這句石頭般冷硬的話,掉臉兒飛快走掉,使者回過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阿房民謠

“阿房、阿房,亡始皇。”這押韻的流行小調,流傳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當時,百姓民夫修築阿房宮,負擔沉重。這條口號無疑是民衆的心聲。

亡秦者胡

秦始皇讓盧生四處求訪神仙,他從海外帶回圖書,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爲“胡”是胡人,派三十萬人北去擊匈奴。卻沒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兒子胡亥手裏滅亡的。

出巡逸事

大夫

秦始皇上秦山封禪祭山,下山時忽遇暴風雨,只得在松樹下躲避。始皇認爲松樹有功,於是封樹爲五大夫,是爲五大夫松的典故。

大怒湘君

《史記》記載,秦始皇出巡時,在湘山祠遇到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秦始皇問博士(一種官職)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裏。”秦始皇對這個湘君非常生氣,認爲是在故意與他作對,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爲當地是紅土,湘山也變成了紅色的禿山。不過出土的秦代簡牘記載與之相反,秦始皇在巡遊湘山時讚歎“其樹木野美”,明令“皆禁勿伐”。

關於秦始皇有哪些爭議?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始皇射魚

秦始皇巡遊海上,方士徐市(徐福) 等人海求長生不老藥,幾年也找不到,害怕始皇責罰,謊說:“蓬萊仙藥可以求得,但海中有大魚阻礙,到不了那裏,希望派善射的武士一同往,用弩箭射它。”始皇又夢見與海神作戰,博士官解夢,說:“水神常化做大魚蛟龍的樣子,這種惡神應當除去,善神自會來臨。”於是始皇命令海船帶上捕大魚的器具,自己親自帶上連弩,等大魚出現射殺。船行至之罘時,射殺一條巨魚,是爲始皇射魚的典故。

鞭石入海

傳說秦始皇作石橋,想東渡大海,觀日出之處。當時有神人,能驅趕石頭下海自動成橋,嫌石頭行得慢,神人就用鞭子抽打,石頭都被鞭得流血。到晉代時石頭還向東傾斜,顏色還是紅的,是爲鞭石入海的典故。

秦鏡照膽

據說秦始皇有一面寬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鏡,人正面來照,鏡裏映像卻是倒的。用手捫住心照,可以清楚看到腸胃五臟。如果人有疾病,就掩心來照,可以知道病在什麼部位。女子如果有邪心,就照出她膽張心動。秦始皇常用這面方鏡來照宮人,有膽張心動的就處死。

人物爭議

姓名之爭

秦始皇的姓名有如下多種說法:

嬴政:史載秦始皇的“姓”爲嬴,“嬴政”是秦朝滅亡以後人們在稱呼秦始皇姓名時最爲通行的用法,例如西漢時人揚雄著《法言》中有“嬴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的語句;

趙政/趙正:史載秦始皇的“氏”爲趙,故也有“趙政”之說,也作“趙正”,如出土文獻《趙正書》。有觀點認爲,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改“姓”爲趙,所以纔有趙政或趙正之說;

秦政/秦正:另一說秦始皇的“氏”爲秦,故《漢書·賈山傳》所載賈山在漢文帝時進上的《至言》中稱之爲“秦政”,《毛詩正義》卷首唐孔穎達序則寫作“秦正”;

呂政:因世傳秦始皇的生父爲呂不韋,故東漢時出現了“呂政”一說。

外貌之謎

關於秦始皇的外貌,史書有兩種描述: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用尉繚的話:“秦王爲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有虎狼心。”

《太平御覽》引用《河圖》記載秦始皇“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長八尺六寸,大七圍。”

第一段史料描述秦始皇高鼻樑、細長眼睛、胸脯似鷹、聲音如豺,這種人刻薄少恩,心如虎狼。郭沫若甚至依據這段描述認爲,秦始皇的這些特徵是“生理上的缺陷”,因爲他患有“軟骨症”。第二段史料記載秦始皇高大魁梧,身高接近2米,腰身粗大、濃眉大眼。而研究人員依據秦陵附近出土的男性頭骨,對其樣貌進行了復原。有說法認爲,該頭骨的主人或許是秦始皇諸多兒子中的一個,因此可能會接近秦始皇的相貌。

關於秦始皇有哪些爭議?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身世之謎

秦始皇的身世,史書記載含糊不清,《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母爲呂不韋的姬妾。《史記·呂不韋列傳》則稱始皇生母嫁給異人時,已經懷有身孕,至大期(懷孕十二個月 )而生下了他,有人據此認爲始皇是呂不韋之子。

配偶之謎

秦始皇的皇后在史書中完全沒有記載。其觀點有如下幾種:

秦始皇沒有立過皇后,之所以沒有立,是因爲後宮太多,無法確定;

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這種厚望的特殊要求延遲了他立後的進程;

秦始皇的母親私生活不檢點,以致有私生子,對秦始皇影響甚大,產生了仇恨女人的心理障礙,使他遲遲未能立後;

秦王嬴政的王后是楚國夫人,出生於楚國王族,與華陽夫人和昌平君有密切的血緣親情關係,扶蘇的母親也是這位楚夫人。華陽夫人去世後,楚系外戚集團的地位衰落,不僅昌平君被貶斥出京遷徙到郢陳,王后楚夫人的地位也大受影響。秦王嬴政當了皇帝以後沒有冊立皇后,他在多位兒子中重視皇長子扶蘇,卻又沒有正式冊立扶蘇爲太子,都與此有直接的關聯。

死亡之謎

秦始皇之死,留下了不少疑點,例如:

死亡時間:《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駕崩於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但在周家臺秦墓出土的歷譜中,該年七月並沒有丙寅日。日本學者鶴間和幸認爲此“七月丙寅”應當看成是八月丙寅(二十一日)之誤。中國學者辛德勇則認爲,更有可能是月份無誤而日期有誤。

死亡地點:《史記》記載始皇崩於沙丘,《趙正書》則記載始皇病重時已經到達柏人(在沙丘以西)。

遺命內容:《史記》記載始皇遺詔令扶蘇返回,實際上是以扶蘇爲繼承人,但未及發出即崩,趙高等趁機僞造了賜死扶蘇、以胡亥繼位的詔令; 《趙正書》則載始皇召李斯等議事,同意了他們以胡亥繼位的意見。

就《史記》和《趙正書》的內容差異而言,從成書時間上看,《史記》作者司馬遷未必不曾見過《趙正書》或所謂始皇以胡亥爲繼承人的說法,但這種說法被排除在《史記》的敘事之外。對於後人來說,進一步的探究尚缺乏更多的線索。

關於秦始皇有哪些爭議?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4張

暴君之議

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儘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 民衆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歷代都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如焚書坑儒、大建阿房宮、長城、驪山墓等等。但從考古看來,”焚書“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書在咸陽宮和民間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貴史籍沒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從此絕跡。 “坑儒”是後世的說法,《史記》中記載爲坑殺術士,但同時也提到“諸生皆誦法孔子”,也就是說這些術士和儒生算是一類的。阿房宮經考古發掘,沒有建成,只有一個地基。但是爲了修建規模龐大的阿房宮要備工備料,同樣耗費巨大,後人有”阿房出,蜀山禿“之語,更不用說秦始皇在咸陽周圍複製六國宮殿二百七十餘座,還以甬道相連,耗費的民力就無法計算了。秦始皇背離了秦國崇尚節儉的傳統,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爲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後人讀書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