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與陳友諒龍灣戰役,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應天府的龍灣鎮一帶(今江蘇南京城郊)展開的戰役。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改名應天以來,經過幾年的攻守運籌,苦心經營,朱元璋漸漸有了一些王者的氣象。

但真正的殘酷考驗也正呈現着一觸即發的態勢。

得益於得天獨厚能夠避開元軍主力的地理優勢以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亂世逐鹿之策,此時的朱元璋有兩大勁敵,一是東線的張士誠,二是西線的陳友諒。

腹背受敵,一強一弱,如何進取?

這是一個既古老又現實的問題,唯有雄才大略之人經過一番剝絲抽繭,才能得到英明的答案。

面臨重大決策,有一流謀士能夠站出來與己唱和,這是雄主很願意看到的,一個開宏論,一個定大計,一張一弛,如此,非同尋常的決策才能夠更加地深入人心。

說此時的朱元璋已有了王者氣象,有一事極具象徵意義,那就是擅長象緯之學,能看天象,能知天命的劉基劉伯溫,在不久前正式投奔前來,成了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謀士。

關鍵時刻來關鍵人。

很有天意的味道。

在這個關係前途命運的關鍵問題上,與朱元璋君臣唱和的正是劉基。當時,軍中有許多將領認爲,張士誠實力弱小,又佔據着富庶之地,如果先易後難,先打張士誠,不僅有把握,而且能盡得其財,快速地擴充實力。

這是典型的一葉遮目,只管便宜,不管險惡。

庸議如塵之時,劉基站了出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張士誠這個人只顧自己,根本不用擔心(士誠自守虜,不足慮),而陳友諒挾持徐壽輝,操控大權,名號不正,人心不穩,他佔據長江上游,時刻想着吞沒我們(“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居上游,其心無日忘我),此人兇惡強悍,但並非無懈可擊,如果我們先攻滅他,張士誠觀鷸蚌相爭,結果只能更加勢孤力薄,那時我們即可一舉將之平定,然後北向中原,成就王業。

反之,如果我們先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必藉機進兵,將我們推入兩面受敵、萬劫不復的絕境。

如此將天下大勢擺出來後,劉基爲他的先漢後周之策下了通俗一語:“攫獸先猛,擒賊先強”。

毫無疑問,劉基的審時度勢正是雄主的選擇,朱元璋的選擇。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然而,正當朱元璋預謀將兵鋒對準陳友諒的時候,一代梟雄陳友諒已經提前一步,興兵殺來了。

這似乎也是天意。

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也就是陳友諒率大軍殺來的前一個月,朱元璋趁着杭州之役剛結束,東西兩線相對平靜的機會,命親兵指揮楊璟領帳前將士,在宜興西湖練習水戰。

爲了表示重視,朱元璋在五月親領水、陸兩寨將士,駕海船及風斗快船,於採石江上大張旗鼓地操練了一番。

但就在這次操練過程中,突然暗雲蔽日,天空甚至出現了夜空纔有的星星,一個時辰之後,天色才恢復正常。

其實這是朱元璋遇到了日全食,但在當時,這不祥的徵兆讓大軍受驚不小,私下裏,許多人都憂心忡忡地議論着這次天變。

難道老天要亡我等將士?

史書雖然沒有記載朱元璋遭遇天變時的內心活動,但他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尤其是一個月之後,陳友諒即興兵殺來,並且呈現出了勢如破竹之勢。

拋開天意,陳友諒在此時興兵殺嚮應天,還有一個因素,他被朱元璋手下的先鋒猛將常遇春徹底激怒了。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陳友諒聞訊速派一部前來奪城,不料中途走漏消息,在九華山下遭到了徐達與常遇春的聯手伏擊。此戰,徐達、常遇春大獲全勝,並俘獲三千人。

常遇春做先鋒,勇冠三軍,氣勢如虹,無人能敵,但其人也有個致命的弱點,好殺戮,好殺降。這一次,俘獲這三千人後,常遇春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徐達堅決不同意,並且要上報朱元璋的情況下,他竟連夜將這三千人全部活埋坑殺了。

殺降不祥。

這句古咒在當時給朱元璋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而常遇春後來也沒能擺脫殺降不祥的宿命,最終英年暴死在了軍中。

前有殺降不祥,接着又遭遇天變,加之陳友諒的水軍,雄兵巨船,猶如天兵,朱元璋的雄主之路怎麼看怎麼有戛然而止的兇險。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第2張

事實上,戰事初期,急轉而下的戰況對朱元璋而言的確像一場在劫難逃的災難。

至正二十年閏五月初一日,陳友諒率水軍大舉進攻應天的外圍重鎮太平府。太平府守將樞密院判花雲與朱元璋義子朱文遜率領僅有的三千軍馬誓死抵抗,憑藉着城堅意絕,他們扛住了陳友諒大軍的第一輪進攻。

但陳友諒的戰場眼光很是毒辣,很快,他便發現了太平府的一個破綻,太平府西南城牆皆倚江而建,自己的戰艦隻要直抵城下,士兵即可從船上直接登城攻殺進去。

陳軍抓住這個破綻後,太平府的城牆頓時形同虛設,一場激戰下來,朱元璋義子朱文遜戰死,院判花雲被俘,不屈被殺,太平府陷落,應天門戶大開。

攻佔太平府後,陳友諒顯得很張狂,僅僅過了兩天,閏五月初三日他即殺害了前主徐壽輝,然後當天稱帝,國號漢,建元大義。

據說,陳友諒舉行登極大典時,大雨磅礴,冠服皆溼,毫無禮儀可言,識時務者都覺得這是天意,其事必不能成。

但拋開成王敗寇的觀念,再看陳友諒於大雨磅礴中倉促稱帝,其實也可見一代梟雄的磅礴野心,在進攻應天前,他要先握住天命,讓朱元璋無法喘息。

除了稱帝,陳友諒爲確保攻滅朱元璋還做了一件事,他派人聯絡張士誠,相約對朱元璋東西夾擊。但張士誠固執地堅守漁翁心態,始終按兵不動,從而給了朱元璋一線險境求生的機會。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第3張

深陷險惡之境,盡是黑雲壓頂,對此時的朱元璋而言,這是他走向帝王生涯的一次嚴酷大考。

因爲陳友諒太可怕了,那時候應天城內人人自危,朝堂上下都是悲觀的情緒。有的認爲迎戰必敗,主張棄城投降;有的聲稱鐘山有王氣,不妨暫避兵峯,據守鐘山自保;還有的主張先收復太平,以此牽制陳軍,再圖應對之策。

每臨大難,庸人多。

這些主張,要麼可悲,要麼可笑,剩下的就是虛僞以及卑鄙。

雄主朱元璋在這一刻是異常孤獨的,但因爲劉基就在堂上,他又是異常從容的。

因爲朱元璋知道,英雄一定所見略同。

聽完諸將所言,又見劉基一言不發,這時候,朱元璋主動發問,讓朝堂上再次上演了精彩絕倫的君臣唱和。

朱元璋問劉基,今漢兵旦夕壓境,諸將紛紛,先生默不言,有意乎?

此時的劉基十分慷慨,亦十分憤怒,當堂他高聲而言,請賜臣寶劍,先斬主投降及棄城逃跑之人,再說話不遲。

朱元璋心領神會地回答,先生先講,再賜寶劍。

劉基說,陳友諒乘奪取太平之勢,沿江而下,氣焰甚盛,倉促接戰,必有一敗。一旦失敗,沒有退路,必是滿盤皆輸。然志在奪取天下,必戰陳友諒,勝則爲王,敗則爲寇,決一雌雄,在此一戰。這是取威制敵以成王業的關鍵時刻,王者應置紛紛議論於不顧。天道,後舉者勝,王師,得人爲本,陳友諒雖驕兵悍將,但千里來犯,既是疲軍,又有不義,我大軍若行王師事,打開庫府,犒賞將士,以逸待勞,待敵深入,以伏兵擊之,必勝。

道出這一番有勇有謀的主張後,劉基又拿出他的拿手好戲,“別有用心”地說,近日,臣夜晚望氣,敵衰我旺之勢已顯,決意一戰,王業必成。

劉基所言,朱元璋未必能有章有法地說出來,但雄主之謀早已蘊含胸中,因此,待劉基言罷,朱元璋隨即賜給劉基寶劍,拜他爲軍師,令三軍進退聽命於劉基,有不服者斬之。

君臣唱和到此落定下來,朱元璋決意一戰的雄心嚴命,算是徹底扎進了諸將心中。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第4張

然而,奇謀易講,不易施。

如果說此前在朝堂上,劉基展現了他一流謀臣的英姿,那接下來朱元璋則在如何實施奇謀這一關鍵處彰顯了他的雄才與深謀。

待敵深入,以伏兵擊之。

此計說來容易,做起來則需要精準地拿捏對手的人性與企圖,在此之上還要能放出對手萬難識破的誘餌。

亂世逐鹿,雄主不僅善於落子,而且善於埋子。

康茂才,曾被元朝封爲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未歸降朱元璋前,康茂才曾與陳友諒打過交道,歸降朱元璋之後,朱元璋很高明地將他作爲一子埋了下來,暗地授意他可繼續跟陳友諒保持一些聯繫,以便不時之用。

善預謀,可多對手一子。

眼下,朱元璋就多了陳友諒一子。他找來康茂才,定下僞降的奇謀。這奇謀展開來,極其的精妙,朱元璋授意康茂才,可派跟陳友諒打過交道的手下老人去陳友諒處表示,願意歸降,此外,要特別告訴陳友諒,自己正奉命鎮守江東橋,且這江東橋乃一木橋,待陳友諒率軍行至江東橋時,只要呼喊“老康”,自己便會率衆反戈一擊,助陳友諒直搗應天。

何以說此計極其的精妙呢?

朱元璋深知,陳友諒水軍異常強大,唯有將其誘上岸,設伏圍攻,纔有一戰而勝的機會。與此同時,朱元璋還深知,陳友諒率水軍來攻應天,一定會選擇一條最有利於水戰的進軍路線,那就是過長江,進秦淮河,然後直抵應天城下,而這條水路上,唯一能阻礙陳友諒戰艦行進的即是三叉江上的那一座江東橋。

以在江東橋撒下誘餌的方式,誘騙陳友諒從江東橋撤出,進而進入伏擊圈,細細品來,朱元璋在此處的算計真的是又毒又深——最有利的地方,也是貪慾最強的地方,讓康茂才在最有利、最關鍵的地方“投降”,陳友諒難以抵擋這樣的誘惑;而當陳友諒如約到來,突然發現康茂才是詐降後,因爲本就好猜忌,他必會視這最有利的地方爲對手精心佈置的陷阱,進而率軍撤走。

殊不知,當陳友諒自認爲跳出陷阱之時,正是他落入陷阱之刻。

總之,這反間奇謀叫人很難醒悟過來,越是有野心,越是好猜忌,越是如此。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第5張

康茂才依計行事,一切進展的很順利,朱元璋得知陳友諒已經上鉤後,立即趕工將江東木橋改成了鐵石橋。

待這一關鍵環節處置妥當後,朱元璋隨即開始在龍江—龍灣地區部署戰場,預設伏擊圈。朱元璋命令,邵榮、馮勝率五翼軍三萬人屯於石灰山側,常遇春屯於龍灣,徐達屯於龍江城南門外,張德勝、朱虎率舟師出龍江關外,楊璟則作爲疑兵,駐守大勝港。

至於朱元璋自己,他親自“總大軍於盧龍山,令持幟者偃黃幟于山之左,偃赤幟于山之右”,並且告誡全軍,“寇至則舉赤幟,舉黃幟則伏兵皆起。”

閏五月初十日,陳友諒率水路大軍東下至大勝港,楊璟率軍奮力迎擊,窺見楊璟有護佑江東橋之意後,陳友諒毫不戀戰,立即引軍退出,轉向江東橋。

大軍進抵江東橋時,見眼前大橋乃一鐵石橋,陳友諒大爲吃驚,於是連呼“老康!老康!”

江東橋死一般的沉寂,讓陳友諒陷入了奇謀的陷阱,自知中計之後,陳友諒因懼怕伏兵從江東橋四周殺出,於是連忙指揮大軍撤出了這一兇險之地。

朱元璋是如何在龍灣之戰中化險爲夷,打敗陳友諒的? 第6張

此時,陳友諒的弟弟五王陳友仁正在率軍進攻龍江城,朱元璋暗中一個誘敵深入,陳友仁便乖乖地上了岸。

得知陳友仁進兵順利,陳友諒再無猶豫,原先的驕兵悍將就此成了落入陷阱的肥羊,而那些名字異常霸氣的鉅艦則統統成了江中的擺設。

龍江—龍灣伏擊戰,異常激烈,但沒有懸念。

史書記載,“舟膠淺,卒不能動,殺溺死者無算,俘其卒二萬餘人”,陳友仁僥倖登船逃脫,陳友諒“乘別舸脫走”,而朱軍則沒有多少損失,另外還俘獲了一百多條大船和數百條小船。

朱元璋沒有放棄大勝之後的進擊機會,大戰分出勝負的第二天,他即命廖永忠、俞通海率水軍逆流而上,追擊敵軍,同時以餘元帥趁機第三次進攻安慶。

但陳友諒畢竟強大,朱元璋要徹底粉碎這塊通向帝王寶座的攔路巨石,還需要一場徹底的決戰。

所幸,經過龍江—龍灣一戰,朱元璋不僅有了決戰的信心,而且有了決戰的資本,雖然隨後爆發的鄱陽湖決戰,險象環生,但當塵埃落定後,歷史還是呈現出了這樣的意味——

天道向來站在王師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