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農民起義都有一個弱點,對於他們來說造反是因爲吃不上飯、種不了地、娶不到老婆,而不是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於是他們心中都有一種小富即安的想法,一旦吃到了山珍海味、買到了良田萬頃、娶到了三五個漂亮媳婦,那他們馬上就會轉變成爲時代的堅定擁護者,而不是毀滅者。

於是絕大多數農民起義要麼最後被招安,要麼就是失去了初期那種席捲天下的氣勢之後被剩滅。這也就是爲什麼說農民起義往往缺乏遠見——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那麼遠的東西。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元末亂世,羣雄並起,真正稱得上英雄的也就三人,陳友諒、張士誠和朱元璋。陳友諒地盤最大,兵力最是雄厚,結果卻是三人中最先倒下的。張士誠佔據的是有天下糧倉之稱的江浙,只是被元朝和朱元璋夾在中間,進取不足終自縊而亡。朱元璋原本是三人中勢力最小的,只不過搶佔先機立足應天府(現在的南京),在虎踞龍盤之地休養生息靜待天變,終兩戰而定天下,復華夏衣冠開大明近三百年基業。

朱元璋與衆不同,古來從底層起義,能夠統一天下的也不過兩個人,一是劉邦,而另外一個就是朱元璋。他們都有一種共性——面對敵人的時候非常殘忍,對那些真正能幫到自己的人,又恨不得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他們炒了吃。當然,統一之後再將這些人一腳踢開也是司空見慣。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爲中心的根據地之後,雖然地盤大了,政權也穩固了,兵也有了,糧也足了,但還遠遠談不上稱霸天下。當時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面有方國珍,南鄰陳友定。當然,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並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之後遇到的最強勁的敵人了。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第2張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後來扶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陳友諒認爲應天唾手可得,但在別人手下打工哪裏能痛快?於是他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爲"漢",改元"大義"。緊接着,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開始震驚。

面對水上實力強大的陳友諒,朱元璋感到了形勢的危 急,便召集一衆將領開了個碰頭會,一時衆說紛壇,惟有劉基默不作聲。商議到底是議降還是逃跑?

朱元璋知道劉基有主張,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伯溫認爲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衆離心,人民疲憊,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張士誠看起來強,但真打起來必然是採取觀望態度,以爲自己是坐山觀虎鬥,其實卻是養虎爲患。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第3張

對陳友諒做出了兩字評價,他告訴朱元璋,陳友諒這個人性格"焦躁",是可以一戰的,只不過,不能硬碰硬,需要採取伏擊戰術,誘敵深入,然後一舉將其拿下。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做內應。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發現這裏的地形地貌根本不是康茂才說的那麼回事,這多半是個圈套,於是率部就撤,但爲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最終大敗。

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進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窩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1363年2月,張士誠乘機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了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第4張

朱元璋率主力去營救小明王之時,陳友諒認爲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即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了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人,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陳友諒直到此時也佔據着優勢,他的船又大又多又高,而朱元璋就是一堆小船。

一般來說,雙方勝負幾乎沒懸念。但可惜,戰爭並沒有那麼簡單。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經整整過了十一年——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因1363年張土誠早已自立爲"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爲"東吳",朱元璋爲"西吳"。

陳友諒在大戰前佔據巨大優勢 陳友諒爲什麼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第5張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最瞭解陳友諒的莫過於他的敵手朱元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也就是在陳友諒敗亡後半年,陳友諒的兒子投降朱元璋,朝見時朱元璋不無感慨地給衆臣分析了陳友諒失敗的原因:"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馳,不能堅忍,恃衆寡謀,故至於此" , "舉措一失,逐致土崩" 。這個分析確是精當透徹,切中要害。權術、智謀這一切正是朱元璋比陳友諒高明得多的方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