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王夫之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有哪些與王夫之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人稱“船山先生”,湖廣衡陽縣人,明遺民,明末清初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唐甄並稱“明末清初四大啓蒙思想家”,學者王朝聘的兒子。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崇禎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組織“行社”、“匡社”。崇禎十五年,考中鄉試。順治初年,投靠永曆帝朱由榔,參加反清鬥爭。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拒絕爲吳三桂撰寫勸進表。康熙三十一年,病逝於湘西草堂,安葬衡陽縣金蘭鄉高節裏大羅山(現衡陽縣曲蘭鎮船山村老屋組大羅山脈的虎形山上)。 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書。

有哪些與王夫之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軼事典故

忠心不改

王夫之爲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爲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明朝滅亡後,在家鄉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後,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賙濟。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爲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子表現了自己的晚節。

自題墓誌

庚午年(1690年)其自題墓石中特別告誡兒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爲之,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爲請志銘而設,既有銘,不可贅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後,略紀以示後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書授攽”

墓誌銘中說的“戊申紀元”,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即明朝開國的時間。王夫之特別強調“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則“不可增損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其心跡可見。

有哪些與王夫之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2張

人物評價

清代學者劉獻廷稱:王夫之學無所不窺,於《六經》皆有說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線。

曾國藩在《王船山遺書》中作序評:獨先生深閟固藏,追焉無與。平生痛詆黨人標謗之習,不欲身隱而文著,來反脣之訕笑。用是,其身長邀,其名寂寂,其學亦竟不顯於世。荒山敝榻,終歲孜孜,以求所謂育物之仁,經邦之禮。窮探極論,千變而不離其宗;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於悔。先生沒後,巨儒迭興,或攻良知捷獲之說,或辨易圖之鑿,或詳考名物、訓詁、音韻,正《詩集傳》之疏,或修補三禮時享之儀,號爲卓絕。先生皆已發之於前,與後賢若合符契。雖其著述大繁,醇駁互見,然固可謂博文約禮,命世獨立之君子已。

譚嗣同在《論六藝絕句》評價王夫之: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