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與哪些與王晙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與哪些與王晙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晙(653-732年),字德明,滄州景城人。唐朝時期宰相、名將,長安縣尉王行果之子。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中山王氏。舉明經進士,授清苑縣尉,遷殿中侍御史、渭南縣令。出任桂州都督時,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深得百姓愛戴。入爲鴻臚卿、朔方軍副大總管、安北都護,遷太僕卿、隴右羣牧使。 開元二年(714年),大破吐蕃軍隊,授銀青光祿大夫、原州都督,遷幷州長史,賜爵清源縣男。四年(716年),平定突厥降戶叛亂,遷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朔方軍大總管。九年(721年),鎮壓康待賓叛亂,進爵清源縣公。因胡人再叛,貶爲梓州刺史,遷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歷任吏部尚書、太原尹,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節度使,成爲宰相。坐事貶爲蘄州刺史,遷戶部尚書。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去世,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忠烈。

人物評價

李隆基:① 正議大夫、行鴻臚少卿、上柱國、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倜儻多智,堅剛竭節,每讀前史,思齊古人。辭家而志滅獯戎,報國而躬先將校。 ② 王晙學綜九流,才苞七德,武稱敵國,文乃時宗。憂邊之誠,所懷必盡。奉上之道,知無不爲。出則守於四方,入則式是百辟。

與哪些與王晙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李邕:晙,慷慨英達,激揚忠孝,誦習文忠,昭宣幹略,元宰經國,上將示師,申通明之偉方,竭寅亮之誠節。其志如石,其心如丹,五□三連,少籍多得,空始無所逞其計,合散無所用其鋒。李牧十年,武侯七縱,盡兵聲於河外,揚主威於海濱。

劉昫:① 晙氣貌雄壯,時人謂之有熊虎之狀。然慕義激勵,有古人之風,御下整肅,人吏畏而愛之。② 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迴風,王晙難掩;仁願操履,中否相兼。③ 拯物之心,不形於色。將相之材,人何以測。臣有始終,功無爽忒。多忌樑公,自招慚德。唐、張、訥、晙,善陣能師。共服戎虜,不憂邊陲。

張預:孫子曰:“動如雷震。”晙令士卒大呼,鼓角應之,而敵驚潰。又曰:“卒善而養之。”晙以降虜料以充兵,則皆勁卒。又曰:“上下同欲者,勝。”晙與知運不協而賊叛是也。

陳元靚:熊虎其姿,寔惟人傑,挺彼忠誠,幾回風雪。二營鹹維,羣兇殄滅,清史之上,見乎輝烈。

蔡東藩:① 唐代文武兼才,自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張仁願外,要算是王晙了。②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豈和親之策,所得而羈縻之者?微王晙之智足破敵,吐蕃其肯斂跡乎?

與哪些與王晙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第2張

軼事典故

感愧宋璟

武則天時,魏元忠被張易之兄弟陷害,貶爲高要尉。王晙上奏皇帝,爲他申辯。鳳閣舍人宋璟勸道:“魏公已僥倖免死,又來惹天子發怒,能不倒黴嗎!”王晙大義凜然地說:“魏公忠正無二卻受到處罰,我激於正義才這樣做,即使因此而顛沛流離,也不會後悔。”宋璟慚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實在是有負於朝廷。”

保護劉幽求

劉幽求被髮配封州(今廣東封川)時,廣州都督周利貞受宰相崔湜指使,準備加害劉幽求。王晙得知這一陰謀,便將劉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貞聞訊,屢次發公文索要劉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貞便將此事上奏朝廷。崔湜數次向王晙施壓,讓他遣送劉幽求,但王晙依舊不予理睬。劉幽求擔心地道:“您違抗宰相的命令而保護一個被流放的人,勢必無法保全,只不過是讓您受牽連罷了。”於是請求王晙放他去廣州。王晙道:“您所犯的罪過還不至於讓朋友與你絕交,我王晙爲國家的事而獲罪,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最終還是沒有將劉幽求遣送到廣州。劉幽求因此而得以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