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張仁願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有哪些與張仁願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仁願(?-714年),原名仁亶,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朝宰相、名將。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張仁願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後任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擊退突厥默啜可汗的進犯,兼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繼位後,張仁願被召回,授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但不久又被任命爲朔方軍大總管,防禦突厥。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的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

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又加鎮軍大將軍。開元二年(714年),張仁願去世,追贈太子少傅。

軼事典故

張仁願築受降城時,沒有設置壅門、曲敵、戰格等守備設施。曾有人問道:“邊城沒有防守設備,行嗎?”張仁願說:“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敵人打到這裏,應當全力出戰抗擊,敢回頭望城的人都該斬殺,何必設置守備,養成退守的習慣呢!”後來,常元楷接任朔方軍總管,開始修建壅門,議論之人更推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有哪些與張仁願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人物評價

李顯:持節朔方道大總管右屯衛大將軍張仁願,器宇端雅,風神秀傑,謀韜玉帳,寄重金壇。故得累司文武,歷參邊鎮。薊州作牧,既紓東顧之憂;榆塞總兵,方釋北垂之慮。

蘇頲:鎮國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上柱國韓國公致仕仍給全祿及品子課朔望朝參張仁願,有將相之才,樹忠公之績。入稱三傑,帷幄所以運籌;出總六師,塞垣由其臥鼓。懸利器而御物,自中於桑林;推素心以得士,更成於李徑:故能居室而應,在邦必聞。

李華:公總戎疆外,懸衡審政,拒隴循河,綿亙萬里,堅城雄防,扞蔽三輔。介冑之士,垂十萬人,瞻我麾節,以爲進退。

劉昫:① 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迴風,王晙難掩;仁願操履,中否相兼。② 拯物之心,不形於色。將相之材,人何以測。臣有始終,功無爽忒。多忌樑公,自招慚德。唐、張、訥、晙,善陣能師。共服戎虜,不憂邊陲。

歐陽修:① 仁願爲將,號令嚴,將吏信伏,按邊撫師,賞罰必直功罪。後人思之,爲立祠受降城,出師輒享焉。宰相文武兼者,當時稱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仁願雲。② 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爲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裏,窮討殊鬥,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夫宰相代天秩物,燮化人神,惟有德者宜之。若休璟、仁願,用以丞弼,非強所不能邪?據功名之地,則綽綽矣。

有哪些與張仁願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2張

張預:孫子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仁願築受降城,而絕虜南寇路。又曰:‘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闕。’仁願不置壅門,而令使併力拒敵。又曰:‘賞罰孰明。’仁願賞罰必直功過是也。

陳元靚:耽耽將軍,唐之虎臣,築壘受降,全境庇人。虜氣曰奪,皇威益振,功育塞門,於今不泯。

後世地位

779年(唐大曆十四年),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張仁願與李孝恭、尉遲敬德等十四位凌煙閣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內。

780年(唐建中元年),張仁願與裴寂、劉文靜等三十四人被定爲功臣上等。

782年(唐建中三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張仁願)”。

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仁亶(張仁願)。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仁願亦位列其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