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曹操的《述志令》表達了什麼感情?應該怎麼理解?

曹操的《述志令》表達了什麼感情?應該怎麼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曹操的《述志令》表達了什麼感情?應該怎麼理解?全文生動地敘述和詳盡地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全文可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意望已過矣”,作者主要敘述了自己三十多年來的歷史功績。首先他敘述了自己早年的志向,他當時雖少年得志,但非知名之士,只想做一個郡守,先在政治教化中樹立聲譽:因此他在任濟南相時,嚴懲那些貪官污吏,但觸犯宦官利益,遭到豪強的反對。

其次,寫隱居家鄉的生活,政治上初試鋒芒卻受挫後,曹操採取了“以退爲進”的策略,表面上隱居在鄉瀆書射獵,實際上卻是養精蓄銳,等待機會東山再起。同時,表明自己只是希望在討賊立功中封侯,並未有什麼大志或野心,本志有限。再次,敘述自己先後消滅軍閥袁術、袁紹、劉表的歷史功績,同時說明自己目前雖身爲丞相,但實質遠遠超越了最初的志向,因此也不會再有更大的野心。

第二部分從“今孤言此”到最後,這部分作者用賢人志士的典故,說明自己既無野心又不讓權的苦心,即明本志。“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滿懷自尊、自負之意,也說明了當時的實際情況二如果沒有曹操的擁戴,漢家工朝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曹操在維持漢末圈家局部統一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魯迅先生就很欣賞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這句話他倒沒有說謊。”(《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曹操的《述志令》表達了什麼感情?應該怎麼理解?

曹操首先借齊桓公、晉文公“以其兵勢廣、大,猶能事奉周摩”。說明他自己定會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漢室政權, “以大事小”。接着又舉樂毅和蒙恬兩個歷史人物來與自己想比,用意同前。曹操借蒙恬“積信於秦三世”,來表明自己一家也會和蒙恬一樣知恩圖報,絕不會心存二志。更何況鑑於聖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滕之書以自明,作者藉此再次表明心跡。

然後作者闡明瞭自己拒絕讓出兵權的原因,即出於自身和子孫以及國家安全的考慮,不願“慕虛名而處實禍”。明確堅定的語氣,顯示出作者在關係個人命運和圍家安危的原則問題上,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含糊。

最後,曹操又以“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的事蹟來自省,表示要學習前賢的高風亮節,居功不傲,雖然自己有“蕩平天下”的重要功績.但封兼四縣的邑土卻受之有愧。因而他準備要讓出三縣的封地,以表明意向,消除衆輿論的攻擊之勢,顯示曹操成熟靈活的政治手腕,給人以謙恭禮讓的印象,讓縣這一舉動在政治上可以說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這篇文章寫得直率灑脫、大義凜然。全文結構安排井然有序,前半部分側重敘事,後半部側重“明志” 作者善用典故,用齊桓、晉文說明自己會“尊王攘夷”;樂毅、蒙恬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用介推、申胥說明自己的高風亮節;用周公的《金滕》之書闡明自己的良苦用心,這些衆所周知的歷史事實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讓文章內容充盈。在語言方面,全文直白自然,毫無雕飾之跡,表現了曹操利落而堅定的性格以及處世原則。在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而枝節問題上則可以做出讓步,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豪氣和見識。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