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藝術高超在哪裏?

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藝術高超在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藝術高超在哪裏?主要體現在佛教開始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吸收了不少中國文化的內容上,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伏羲、女媧的形象出現在莫高窟第285窟的窟頂。這個洞窟有明確的文字題記,記錄了鑿建時間爲西魏大統四年、五年(公元538、539年)。此窟的窟頂畫風與第249窟有些接近,都有飛動的彩雲和各種傳說中的神怪。東披畫面中央描繪兩個力士共同持一支蓮莖,上面開放一朵大蓮花,蓮花中有摩尼寶珠。在摩尼寶珠的兩側,分別畫出伏羲和女媧的形象,他們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獸形。左側爲伏羲,他一手持矩(折角尺子),一手持墨斗,身上有一圓輪,內有金烏,象徵太陽;右側爲女媧手持規(圓規),身上圓輪內有蟾蜍,象徵月亮。規、矩、墨斗等物爲木工的用具,分別用來畫圓形、方形和直線,古人認爲“天圓地方”,這裏圓和方就象徵着天地,寓意伏羲、女媧爲開天闢地之神。在伏羲、女媧的下部還畫有開明神獸與仙人,在同窟窟頂的南、西、北披,分別畫有風、雨、雷、電四神,以及飛廉、羽人等形象,這些神仙的形象與第249窟窟頂所繪大體一致。

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藝術高超在哪裏?

伏羲、女媧作爲開天闢地創造世界之神,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文獻記載。到了漢代,以繪畫形式表現的伏羲、女媧也多了起來,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就敘述了殿堂壁畫中關於伏羲、女媧等各種神話的繪圖,“上紀開闢,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魯靈光殿已經不存,但在現代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從洛陽的漢墓到西北嘉峪關魏晉墓中都可以看到有伏羲、女媧的畫像。通常伏羲手持矩,身上有一圓輪,內有金烏,象徵太陽;女媧持規,身上圓輪內有蟾蜍,象徵月亮,上半身爲人形,下半身是蛇形。有時伏羲和女媧的蛇形下半身還纏到一起。

第249窟、285窟都是西魏時期的洞窟,這一時期,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等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內容大規模地出現在佛教石窟中,與佛教壁畫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畫法上則利用飛動的雲朵和紋飾,着力渲染一種飄飄欲仙的動勢,造成一種滿壁飛動的效果。反映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兼容性,以及外來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同時也可看出這個時期從中原傳來新的藝術風格對敦煌壁畫產生了強烈影響。

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藝術高超在哪裏? 第2張

從北魏到西魏,由於孝文帝的改革,作爲統治者的鮮卑民族開始全面學習漢民族的先進文化,從政治制度到語言、服飾等等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遷都洛陽以後,更加速了漢化的進程,南方的藝術也大量影響到了北方。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較爲開放,把中國傳統神仙思想都吸收到佛教石窟中來,另一方面在藝術風格上吸收了南方的影響,以第249窟、285窟、288窟等窟爲代表,佛、菩薩的形象都是身材修長、面龐清瘦、眉目開朗、嫣然含笑,他們都穿着寬袍大袖的衣服,再加上豐富的飄帶,衣裙飛揚,飄飄欲仙,這就是當時南方繪畫中流行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特徵。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