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如何評價即墨之戰?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如何評價即墨之戰?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與齊國在即墨城開啓一場攻防戰爭,史稱即墨之戰。齊國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即墨之戰成爲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齊國雖然憑藉此仗復國,但是其實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國亦因此仗由興盛轉爲衰弱。

評價

此戰,田單智謀超羣,在國破城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孤城,麻痹燕軍,積極創造反攻條件。在時機成熟時,充分運用機動性、突然性、殺傷力和心理威懾諸因素,以“火牛陣”進行夜間突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戰勝燕軍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即墨有一定的防禦條件;燕軍分兵多路攻齊,發展過快,攻城克堅的準備和力量不充分;田單巧施反間計,借敵之手除去最難對付的樂毅,也是原因之一。成爲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如何評價即墨之戰?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歷史記載

初,燕人攻安平,田單使其宗人皆以鐵籠傅車轊①。及城潰,人爭門而出,皆以轊折車敗,爲燕所擒;獨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免,遂奔即墨。是時齊地皆屬燕,獨莒、即墨未下,樂毅乃並右軍、前軍以圍莒,左軍、後軍圍即墨。即墨大夫出戰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戰,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是多智習兵。”因共立以爲將以拒燕。樂毅圍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圍,各去城九里而爲壘,令曰:“城中民出者勿獲,困者賑之,使即舊業,以鎮新民。”三年而猶未下。或讒之於燕昭王曰:“樂毅智謀過人,伐齊,呼吸之間克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兩城爾,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齊人,南面而王耳。今齊人已服,所以未發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齊多美女,又將忘其妻子。願王圖之 !”昭王於是置酒大會,引言者而讓之曰 :“先王舉國以禮賢者,非貪土地以遺子孫也。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齊爲無道,乘孤國之亂以害先王。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廣延羣臣,外招賓客,以求報仇;其有成功者,尚欲與之同共燕國。今樂君親爲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齊國固樂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樂君若能有齊,與燕併爲列國,結歡同好,以抗諸侯之難,燕國之福,寡人之願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斬之。賜樂毅妻以後服,賜其子以公子之服;輅車乘馬,後屬百兩,遣國相奉而致之樂毅,立樂毅爲齊王。樂毅惶恐不受,拜書,以死自誓。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復有謀者。

如何評價即墨之戰?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譯文

當初,燕國軍隊攻打齊國安平時,臨淄市的一個小官田單正在城中,他預先讓家族人都用鐵皮包上車軸頭。待到城破,人們爭相涌出城門,都因爲車軸互相碰斷,車輛損壞難行,被燕軍俘虜,只有田單一族因鐵皮包裹車軸得以倖免,逃到了即墨。當時齊國大部分地區都被燕軍佔領,僅有莒城、即墨未淪陷。樂毅於是集中右軍、前軍包圍莒城,集中左軍、後軍包圍即墨。即墨大夫出戰身亡。即墨人士說:“安平之戰,田單一族人因鐵皮包軸得以保全,可見田單足智多謀,熟悉兵事。”於是共同擁立他爲守將抵禦燕軍。樂毅圍攻兩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圍攻,退至城外九里處修築營壘,下令說:“城中的百姓出來不要抓捕他們,有困餓的還要賑濟,讓他們各操舊業,以安撫新佔地區的人民。”過了三年,城還未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進攻齊國,一口氣攻 克七十餘城。現在只剩兩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南面稱王而已。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爲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他早晚將忘記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備!”燕昭王聽罷下令設置盛大酒宴,拉出說此話的人斥責道:“先王倡導全國禮待賢明人才,並不是爲了多得土地留給子孫。他不幸遇到繼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業,使國內人民怨憤不從,無道的齊國趁着我們國家動亂得以殘害先王。我即位以後,對此痛心疾首,才廣泛延請羣臣,對外招攬賓客,以求報仇。誰能使我成功,我願意和他分享燕國大權。現在樂毅先生爲我大破齊國,平毀齊國宗廟,報卻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歸樂先生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爲平等國家,結爲友好的鄰邦,抵禦各國的來犯,這正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願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於是將挑 撥者處死。又賞賜樂毅妻子以王后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王子服飾,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 百輛屬車,派宰相侍奉送到樂毅那裏,立樂毅爲齊王。樂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謝,寫下辭書,並宣誓以死效忠燕王。從此齊國人敬服燕國樂毅的德義,各國也畏懼他的信譽,沒有再敢來算計的。

①轊(wèi):古代套在車軸頭的銅製圓筒。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