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記載炎帝神農氏活動地域的先秦文獻最早見於《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典籍中多言炎帝生於姜水,故爲姜姓。

《帝王世紀》中炎帝誕生情節有所增益,記載炎帝爲女登遊華陽時感神而生,後世典籍也多承襲此說。

一、生於姜水

炎帝生於姜水,學界幾乎已成定論,但對姜水所在具體位置,卻歧說紛出。經概括,大致分爲以下三種:一是“陝西渭水流域說”,此觀點主要依據酈道元《水經注》:“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爲姜水。”後《明一統志》、清雍正《陝西通志》、光緒《岐山縣誌》等志書均襲此論。

姜水源於陝西渭水流域,但對其具體位置又有不同看法,由此衍生出“岐水說、姜泉說、清江河說、美水說、扶風畤溝河說、後河或湋河說”等多種觀點。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二是“甘肅天水嶓冢山說”,此觀點以爲姜水在渭水中上游和西漢水一帶,西漢水古稱漾水,源於天水嶓冢山。古代姜、羌同字,《風俗通義》曰:“羌,本西戎者。”炎帝本姓姜,那麼他極有可能爲羌人先祖,最初活動於我國西北地區。且姜、漾、羌皆從羊,炎帝氏族又以“羊”爲圖騰,因此一些學者認爲姜(羌)水與漾水相近,大致位於甘肅天水嶓冢山附近。

三是“山西古上黨說”,持該論述的學者以爲姜水位於古上黨地區太行山中,並從《山海經·北次三經》中尋得依據:“出焉,而東流注於河。”“”郭璞注或作郯水,“字從‘姜’從‘炎’,而旁加‘阝’,正是古氏族活動遺留地名的說明。

炎帝生於“姜水”中的姜水,應是一個範圍概念,而並非指特定的某一個地點。

二、炎帝部族的遷徙

“民族遷徙主要指民族或民族的一部分因各種原因離開本民族或部族的原居住地或遊牧地,遷入其他民族或部族居住地或遊牧地的過程。”

1.遊牧民族

上古時期,原始先民的活動範圍不可能拘於某一地域,由於自身部族發展的需要,或自然災害等原因,他們要不斷向外遷徙,開闢新的生存環境。

炎帝之稱本帶有宗教性質,先秦兩漢文獻中多次記載炎帝爲火師。神農則因其對農業的貢獻而備受推崇,從傳世文獻來看,神農多與農業發生相聯繫。

後世出現的“炎帝神農氏”之稱,可能是“炎帝族與神農族融合,開始從事農耕,襲用了神農之號”的結果,即炎帝族遷往古上黨地區,與神農族融合,號稱炎帝神農氏。炎帝部族從我國西北地區遷往古上黨地區,主要以被迫遷徙型遷徙爲主,遷徙的目的在於尋找適宜部族生存的居住環境。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單從兩地的地域生態環境比較來看,可能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炎帝部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我國秦隴一帶,以畜牧業爲主。畜牧業對生態環境的依賴程度極高,適宜的生存環境,是維持畜牧發展和部族生存的基本條件,一旦出現異常氣候(大澇大旱、冰雹雷暴等),食物難以及時供應。

草料的短缺,直接威脅着部族的存亡。因此,出於生存的需求,炎帝部族不得已向外擴張。古上黨地區爲神農部族活動之所,農業發展程度相對較高,適宜長久居住,是較爲理想的遷徙地。

2.部族的融合

神農樹五穀於淇山之陽,活動範圍大致在太行之野,適宜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高於甘肅東南一帶,因此炎帝部族從甘肅東南一帶遷往古上黨地區,也是合理之舉。

炎帝部族一部分族人遷往山西晉東南一帶,與神農族融合,古上黨地區自然也就成爲炎帝部族與神農部族的交融之地。炎帝部族的支系作爲入侵者,在山西古上黨地區農耕文明的滲透影響下,也逐漸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

當然,炎帝族是否具有遊牧性質還有待考證,但其與神農族融合後承襲神農號,便是農耕文明強大同化力的直接體現。此外,戰爭攻伐也會引起部族的遷徙。

炎帝族遷往古上黨地區是否也有戰爭的因素,因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有限,不敢貿然推測。但上古時期部族之間爲獲求生存資源,相互攻伐,也並非個案。因此炎帝部族遷往古上黨地區與神農部族融合,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部族征戰有關。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二、部族戰敗遷徙

1.炎黃大戰

最初的炎帝部族從秦隴文化圈開始往外遷徙時,其支系或遷往古上黨地區繁衍生息,或直接遷徙到中原河南地區,或從古上黨地區又遷往中原地區,整個過程十分複雜。

部族遷徙除了發展農業生產、氣候環境變化、部族內部矛盾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外來入侵者所引起的戰亂,部族間的征戰導致炎帝部族被迫遷徙。

史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有關阪泉之戰的說法較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從文獻所載來看,司馬遷將黃帝視爲正義一方,黃帝因民心所向而獲得了阪泉之戰的勝利。這樣的說辭顯然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其真實性與可靠度還有待考證。

但不論是《左傳》《史記》,還是其他典籍文獻,均言炎帝部族戰敗。阪泉之戰發生于山西東南部地區,屬於上黨一帶炎帝神農族或神農族活動的區域。文獻記載炎黃爲同胞兄弟,相互攻伐的可能性不大,此時與黃帝部族發生征戰的,可能是已經在上黨地區融合後的炎帝神農部族,而非最初的炎帝部族。

2.部落新生

上述傳說也隱約體現了對這段部族征戰的歷史記憶:炎帝神農部族戰敗西遷,從晉東南一帶退至豫、陝交界附近。因此,新生的炎帝部族從古上黨地區遷至中原地區,極有可能是部族征戰導致的結果。但是,上古時期部族遷徙的原因複雜,炎帝神農部族遷於“陳”,戰爭只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原地區的炎帝族是否僅有戰敗後遷徙的那一支,還是在此之前,就有其他炎帝族支系,因目前所掌握材料有限,不能妄下論斷。但可以確定,在中原地區,的確存有炎帝文化的遺蹟。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四、始祖之死

被葬於茶鄉之尾“炎帝葬於茶鄉之尾”明確出於典籍《路史》記載。山西上黨地區、陝西寶雞等地多傳有“炎帝嘗百草中毒,死於天台山”之說,“葬於茶鄉之尾”則屬於湖南炎陵地區的說辭。本節的目的,不在於分析炎帝葬於何處,而是試圖釐清湖南地區炎帝的“被葬”過程。

1.神話崇拜

關於炎帝之死炎帝之死較早見於《淮南子·汜論訓》:“炎帝於火,而死爲竈(竈)。”竈(竈)《說文》釋:“竈,炊竈也。”本義爲炊煮食物的器物,後引申爲竈神。關於竈神的起源,古今觀點大致有四種。

一是“火神說”,即竈神源於火神崇拜;二是“圖騰說”,以爲竈神源於對“蛙”的圖騰崇拜;三是“昆蟲說”,從音韻學角度出發,認爲蟑螂乃竈神原型,也有其他學者提出竈神源於對“髻”的崇拜;四是“先炊說”,先炊即爲古炊母之神,一些學者以爲先炊應是竈神的前身。

長期以來,人們依據《淮南子》的記載,將炎帝當作火神看待,從而認定其死後成爲竈神。通過對文獻梳理與考證後發現炎帝並非竈神,理由如下:首先,炎帝爲竈神之說的支撐點在於“火”,但“竈”字金文寫作,篆文寫作或,隸變後楷書寫作竈。

從字形上講,與“火”並無關聯;其次,雖《淮南子·汜淪訓》雲:“炎帝於火,而死爲竈(竈)。”高誘注:“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託祀於竈神。”但《淮南子》與高誘注皆成於兩漢時期,此時炎帝的火神身份已經明晰,與竈神擁有相同的“火”的性質,因此,將二者雜糅,也不無可能。

再者,“火神崇拜屬於自然崇拜,而竈神崇拜則是社會神崇拜”,二者分屬不同的信仰體系。因此,炎帝死後爲竈神,顯然是後起附會之說。《淮南子》所載炎帝之死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與政治氣息,且記述簡單,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5張

2.死因探究

關於炎帝的死因,湖南炎陵縣與其他地域說法相同,認爲炎帝是中毒而死,有學者在實地調查過程中也未發現相異說辭。《炎帝下葬》傳說圍繞“炎帝嘗百草中毒而亡”的後續情節展開,主要是對炎陵縣各類遺蹟來源的解釋。

傳說的傳奇化色彩與在地化傾向十分鮮明,白鹿原、檀官廟、梅山廟等景觀廟宇與炎帝被粘合在同一故事情節中,俗民藉助“金龍發笑”“玉皇施法”等神性因素,以及“屍體化生”(龍腦——龍腦石、龍爪——龍爪石、龍身——白鹿原、龍鱗龍尾——大樹)神話母題,將炎帝下葬過程傳奇化。

《炎帝下葬》傳說並未對炎帝的死因作過多的描述,但在講述開頭,卻提及了炎帝死前的囑託:“死後要葬在南方。”這條信息,與典籍中“炎帝葬於南方”的記載相吻合,傳說中關於炎帝的葬墓選址——湯邊,是“現在資興的湯市。那裏蒼松翠竹,綠水懷抱,鳥語花香,還有一個天生的湯湖,溫泉頻頻流出,好似蓬萊仙境。”

而《炎帝下葬》與《響鼓坳與石人排》傳說都將炎帝的所葬之地指向南方,併發明建構出炎帝的所葬地——鹿原陂,成爲炎帝葬於南方的活態資料,恰與《帝王世紀》《續漢書·郡國志》《路史》等典籍記載相呼應。據《帝王世紀》載:“(炎帝)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採此說法,《續漢書·郡國志》也承襲此說,認爲炎帝葬於長沙。

炎帝神農氏的一生有多傳奇?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6張

《路史》則對炎帝的葬地位置進一步補充說明:“(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既然炎帝葬於茶陵,爲何現湖南炎帝陵卻在酃縣(今炎陵縣)呢?

據《衡湘稽古》曰:“宋割茶陵地爲酃縣,屬衡州,從以上分析來看,炎帝“成於姜水”“融於常羊”“初都陳,後徙魯”“葬於茶鄉之尾”,多年來學界對其具體地理位置爭論不休,諸說之間雖有分歧,但各有理據。

結語

早在先秦時期,炎帝與神農分指兩人或兩個部落,後經秦漢“三皇五帝”帝系之說的整合,二者融爲一體。至魏晉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出生、都城、陵墓之地在史書中愈發明晰,基本定型。

“姜水”“常羊”“陳魯”“酃縣”作爲炎帝神話傳說流傳過程中重要的地理標誌,似乎可以從中大致勾勒出炎帝部族的活動區域,即炎帝生於秦隴文化圈中的“姜水”,與神農氏融於晉東南古上黨地區的“常羊”,後都於中原“陳、魯二地”,終葬於南方“長沙茶鄉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