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彧(xún yù),字文若,。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投奔曹操後,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爲“荀令君”。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爲“吾之子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荀彧“舍袁投曹”的目的是想尋找一位能夠重用他的府主,當時袁紹的冀州府中已經處於人才飽和狀態,荀彧投奔袁紹的時間較晚,不能在袁紹處受到重用。而當時曹操與袁紹尚處於聯盟狀態,這才讓荀彧順理成章地去投奔曹操。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袁曹雙方後來雖然開戰,但是不管任何一方戰敗,下屬集團都不必擔憂自己的處境。何況在初平年間,荀彧的兄弟荀諶已經成爲冀州牧袁紹的心腹謀士,他曾說服韓馥讓出冀州牧之位與袁紹,潁川荀氏分散投奔,也不失爲一個保家之舉,至於《三國志》所載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是後世的附會之辭而已。

一、潁川荀家

當時的潁川荀家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荀彧的祖父具有八個兒子,都在當世具有清名,而荀彧的父親荀緄所生男子,光在史料留下姓名與事蹟的就有三位,荀衍字休若,荀諶字友若,以及荀彧。其中,荀衍是荀彧的“第三兄”,而荀諶早已投奔袁紹,當初韓馥能把冀州牧之大位讓給袁紹,荀諶的規勸是功不可沒的。

荀彧之父荀緄爲荀彧與宦官家庭聯姻,“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轉以與彧。父緄慕衡勢,爲彧娶之。彧爲論者所譏。”在東漢末年那個士人與宦官集團勢不兩立的年代,荀彧可謂是有巨大的污點,所以他爲世人所非議,並且未受到各方勢力的重視。

另一方面,荀彧並非長子,不用負擔繼承家業之責任,不需要規範言行以獲得穩重可靠之名。因此他的思想和看法較爲靈活,不拘泥於死板的節義觀,董卓蠻橫,他就明智地棄官而去。之後他投奔了袁紹與其兄荀諶。當時的袁紹集團內部,本地的冀州士人與袁紹的鄉里,豫州汝南、潁川兩郡的士人是具有競爭關係的。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潁川人荀彧作爲外來者且無功勞於袁紹,所以並不會得到重用,他又前去投奔當時與袁紹聯合作戰的曹操。“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爲紹所任。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爲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雖然《三國志·荀彧傳》很冠冕堂皇地說,荀彧認爲袁紹終將失敗,“不能成大事”,可是當時作爲關東聯軍盟主的袁紹之勢力遠大於曹操等人,實際上是最可能“成大事”的。

其實荀彧只是尋找一位能夠重用他的府主而已,況且曹操還是與袁紹在當時還屬於同一陣營,共同作戰。荀彧的兄弟荀諶,他的兒子荀閎後來在魏國做了太子文學掾一職。有趣的是,荀諶本人在袁氏失敗後卻未再有任何事蹟出現在史料中,難道不是由於他此前曾作爲袁紹的心腹謀士,而在袁紹失敗後被刻意邊緣化了嗎?

形成對比的是荀彧之“三兄”荀衍在官渡之戰後的建安十年曾爲曹操留守鄴城並擊退了袁紹之外甥幷州刺史高幹的攻擊,以功封列侯。但在此之前關於荀衍的生平事蹟,在史書中的記載幾乎等同於無,說明他與荀諶一樣曾經效力袁紹,只有在爲曹操立功時才能被記錄下來。另一方面,根據史料反映出的信息,曹操最終能夠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實屬幸運。

袁紹在當時獲得了大量的支持,所謂“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出身不佳、嚴行峻法且疲於作戰的曹操與袁紹相比,在集團實力方面無疑處於下風。在官渡之戰期間這種情形得到了清晰的體現,曹操的大後方地區通謀袁紹,不上交糧食:“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對此,曹丕曾說“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對應了前引《三國志·趙儼傳》中所說的“豫州諸郡並叛”的情況。此外,曹軍的糧運也被袁軍干擾得苦不堪言,“賊數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爲一部,十道方行,爲復陳以營衛之,賊不敢近。”袁軍都能靠近曹操後方的運糧車隊了,曹軍乏食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衆少糧盡,士卒疲乏。”而且,其實曹操在戰局一開始時,與袁紹的正面作戰就告失利。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爲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正面合戰不利後,曹操只能退守大營、固守不出,但又被袁軍以箭雨壓制。直到最後軍糧已盡。“相持百餘日,河南人疲睏,多畔應紹。”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曹操給荀彧寫信表示自己打算撤軍:“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衆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若不是關鍵時刻,袁紹的部下許攸在與河北豪強審配交惡後突然反水投奔曹操、帶來了袁軍糧倉位於烏巢的關鍵情報,此戰的最終結果不難預測。即使官渡之戰後,袁紹也並未完全失敗。“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袁紹還擊潰了一些反叛勢力,不過在兩年後病死。導致冀州失去了與曹操對抗的領袖,最終曹操也擊敗了袁尚等人佔據了冀州。

二、史書中的溢美之詞

曹操成爲這場大戰最終的獲勝者後,古代史籍對於曹操集團的荀彧的記載也充滿了溢美之詞。其中,《三國志·荀彧傳》中的溢美之詞與誇張筆法相當之多,比如荀彧預測袁紹的部下之特點:“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許)攸必爲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這些人的個性和結局跟荀彧所說的分毫不差,連許攸、顏良二人未來的行爲都預測到了。這明顯是後世的附會之詞,是潁川荀氏之後人爲了光耀先祖荀彧所爲。其實荀彧不需要被史書美化,他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過度的美化和附會反而使得人物形象變得單一。

關於潁川荀氏在魏晉時期的地位,荀彧之孫荀寓名聲顯赫,官至尚書;荀彧第六子荀顗,在晉朝位至司空、封公爵;荀彧幼子荀粲以博學妙思著名於魏晉時代。荀彧的侄孫荀勖更是晉國開國元勳之一,他是漢朝司空荀爽的曾孫,在魏朝末期就是司馬氏集團的心腹成員,後來成爲晉朝皇帝司馬炎的首席重臣。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因此在晉朝,對魏晉時代潁川荀氏的開創者荀彧進行美化,自然是不言自明的。另外,晉朝皇室司馬氏與荀氏頗有淵源,司馬懿爲荀彧所舉薦出仕,司馬懿之女嫁與荀彧之孫荀霬,兩家爲姻親,所以在晉人陳壽所作的《三國志》中,司馬懿對荀彧的評語如同天人一般,所謂“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就很好理解了。直到一百多年後的東晉時期,荀彧的後裔之一,荀伯子還“常自衿蔭籍之美”,他對當時德高望重的琅琊王氏王弘說:“天下膏粱,唯使君與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數也。”

宣明指的是當時的政壇首席人物謝晦謝宣明,荀伯子連陳郡謝氏這一東晉豪門都不放在眼裏,足以說明潁川荀氏的影響力之深厚。因爲曹操是以弱勝強,所以荀彧其實沒有料到曹操能夠戰勝袁紹,那麼荀彧在袁曹相爭之時是何種狀態呢?“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彧以爲:‘紹悉衆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爲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其實也知道曹操即將撐不住了,不過他出於二人合作了近八年的關係,還是盡責盡職地爲曹操鼓氣。

但他對曹操目前的現實狀況已經不能再分析出更多有益之處,只能說一些抽象層面的話,即所謂袁紹“布衣之雄耳”這類言辭以安撫曹操、盡到自己的責任。問題在於,曹操戰敗後必然性命不保,而荀彧也會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曹操擊敗袁氏家族後,大批人才歸附於他,包括荀彧的兄弟荀諶與荀衍,幾乎沒有士人或武將被殺。而荀諶還是袁紹的心腹謀士,荀彧的性命自有人擔保。

歷史上真實的荀彧是怎樣的?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5張

結語

荀彧盡力輔佐曹操,只是報答其重用之恩與恪守自己的本職工作,能夠在最後得到如同袁氏舊臣王修那樣的忠誠之名,他沒有料到曹操能夠最終取勝。如果沒有許攸叛逃泄露袁軍的糧倉位置一事,曹軍在糧儘想撤退時必然會遭到袁軍追擊,那麼曹軍將一瀉千里。即使曹操僥倖撤回許都,戰敗而歸的他將徹底失去權威性,還要處理幾乎全部投向袁紹陣營的豫州地區,就是曹丕所言“昔袁紹之難,自許、蔡以南,人懷異心。”之現實狀況。

袁軍短暫修整後再次傾國而來時,曹操的滅亡就近在眼前了,即荀彧所說“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爲所乘”。到時,荀彧自然順理成章地與衆位士人連同漢獻帝劉協一併投奔袁紹,如同歷史上的袁紹屬下投奔曹操一樣。衆所周知,荀彧曾全力反對曹操晉爵魏公乃至封王、稱帝。本文認爲,若是袁紹封公、封王,荀彧不會大力反對並付出生命的代價,因爲二人的身份、地位、聲望、施政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