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澶淵之盟是如何簽訂的?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澶淵之盟是如何簽訂的?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經過了二十五年的爭鬥後締結的盟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的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攻宋,一路上雖然稱不上勢如破竹,但來勢洶洶,頗爲嚇人。宋朝面對遼國大軍,分成了主戰和主和兩派,甚至膽小的大臣居然建議遷都南京或成都以避遼軍鋒芒。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宰相寇準,寇準力排衆議,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以壯前方士氣。膽小的宋真宗原本猶豫不定,但在寇準的激勵下,終於整軍出發。如此,雙方的皇帝都見於陣前。

澶淵之盟是如何簽訂的?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此刻,宋遼正決戰於澶洲(今河南濮陽),當宋真宗渡過黃河抵達澶州城時,宋朝的將士看到城樓上飄揚的黃龍旗,頓時士氣大振,齊聲歡呼。遼軍原本十分威猛,加上主將蕭撻聆意外被宋軍擊斃,所以士氣受挫,兵敗城中。在此背景下,蕭太后便派人向宋軍求和,宋真宗原本也有求和的打算,雙方一拍即合,隨後展開談判。

起初,遼國使者要求宋朝歸還後周世宗時所收復的關南地,真宗不願意。後宋朝告訴遼國願意付出一些銀絹換取和平。最後雙方簽訂了盟約,史稱“澶淵之盟”,主要內容是:相約以白溝河爲界,互不侵擾;宋朝每年贈與遼國歲幣十萬兩、絹二十匹;宋遼約爲兄弟之國,以南朝和北朝來稱呼對方。

澶淵之盟是如何簽訂的?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第2張

當時朝中大臣認爲這個合約是成功地,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和平。但六郎楊延昭不這麼認爲,他認爲契丹軍隊來到澶淵,路途遙遠,人困馬乏,又吃了幾次敗仗。宋軍應該阻斷遼軍退兵的要道,將其一舉殲滅,甚至可以乘機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宋真宗和一些大臣一心只想和談,不願意再起兵鋒,就這樣錯過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澶淵之盟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方面是用極小的代價換取了和平,此後宋遼在經濟、文化方面不斷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不好的方面主要體現在這種和平和心態讓宋遼雙面都放鬆了警惕,兵備鬆弛,致使女真建立的後金崛起,遼和宋爲此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