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檀淵之盟是一個歷史性的盟約。無所謂簽約的好處與壞處,因爲關於檀淵之盟的影響自古以來都是衆說紛紜。但是對於檀淵之盟的原因來講,許多人都說是澶淵之盟因北宋軍事積弱。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澶淵之盟畫像

毫無疑問,澶淵之盟因北宋軍事積弱簽訂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爲合約簽訂時候的那個朝代,在歷史的歷朝歷代裏面有着極大的特殊性。爲了防止在地方的手下擁兵自重,朝廷方面會用盡各種的手段打壓。就這樣,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就有北宋的軍事積弱。同理,因爲北宋軍事積弱,導致軍隊屢屢戰敗,因此造成了檀淵之盟。

但是話說回來,檀淵之盟雖然以北宋的受損朝歲而告終,對於整個朝廷而言卻是利益多一些的。兩個地方互通有無,給王朝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莫大的好處。更重要的一點,對於重文輕武的朝廷來說,犧牲了一點點錢財卻可以換來安定,何樂不爲?

必須要注意的一點問題是,雖然大家不知道如果繼續打下去會是誰輸誰贏,但就檀淵之盟簽訂時候的歷史背景來看,贏的是大宋國軍。換言之,這是在宋朝的軍隊出師大捷之後的敵人的妥協。但因爲大宋朝不在乎的思想,所以雖然戰勝了,卻讓對方佔了一些的便宜去。這一點,也解釋了說檀淵之盟是因爲北宋軍事積弱的原因。畢竟,如果軍隊戰鬥力特別強悍的話,大家也不會這樣的妥協。

北宋時期著名的盟約澶淵之盟的簽訂雙方是誰

檀淵之盟是歷史上簽訂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合約。它除了本身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進程起了推動作用之外,結合檀淵之盟的背景以及影響來看,檀淵之盟的雙方也是一個非常值得說的話題。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第2張

  澶淵之盟畫像

檀淵之盟的雙方是當時佔據了中原南北兩方的兩個朝代。檀淵之盟的這兩個朝代(在當時應該是被稱爲國家的),一個叫做遼,一個叫做宋(在歷史上是叫做北宋的)。檀淵之盟簽訂的那個時候的遼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被嫌棄的少數民族朝代了。經過勵精圖治的統治者的各種改革,還是士兵們的強身健體,使得檀淵之盟雙方的簽訂者中的遼擁有了非常豐厚的實力。

檀淵之盟的雙方中另一個簽訂者卻不像遼那樣發展美好。北宋因爲發家的問題,所以對於各個大臣是格外的忌憚。尤其是地方的官員,怕武官再當一次皇帝。因此,這個朝代的士兵打仗就成了問題。

檀淵之盟的雙方的背景資料如上,在這樣的實力對比之下,仗着前輩們的積累,北宋居然很僥倖的勝利了。但是這個朝廷的議和思維已經成了習慣,所以大家各退一步(檀淵之盟的雙方里面北宋退了一大步,遼只退了一小步),大家握手言和。

檀淵之盟的雙方在簽訂合約之後發展也是各不相同。北宋雖然經濟繁盛,但是武力依舊不行,最後被滅國。而遼發揚光大,卻被蒙古給截了胡。檀淵之盟的雙方,殊途同歸。

 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在什麼時候簽訂的

據史料記載,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的時間,爲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從歷史背景上分析,澶淵之盟時間在北宋王朝行將沒落之際,宋真宗已然興起了都城南遷的念頭,國力較宋太祖剛剛建國,滿懷雄心壯志欲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期已大相徑庭。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第3張

  澶淵之盟圖片

公元982年,遼景宗耶律賢去世,十二歲的遼聖宗繼位,繼續將伐宋定爲大遼國策。而此時,朝政大權卻掌握在聖宗之母——蕭太后手中。

景德元年,遼聖宗攜蕭太后御駕親征,親率遼國大軍南下,入侵北宋。

消息傳到宋都,宋真宗驚慌失措,急忙攜帶後宮家眷欲南逃。在宰相寇準的極力勸阻下,軟弱的宋真宗才勉強答應前往澶州督戰,鼓舞三軍士氣。一時間,大軍壓境,雙方在澶州城外展開激戰。

由於宋國主帥楊業早年戰亡,此時宋軍已無經驗豐富的統帥,因而戰鬥力有限。然而宋軍依然憑藉熟悉地形的優勢堅守遼國大軍背後的幾處城鎮,又出其不意,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國大將蕭撻覽,從而有力地挫敗了遼軍欲一舉攻陷澶州城的陰謀。

幾番強攻不下之後,遼軍後繼乏力,唯恐腹背受敵,遂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如虎,此刻敵方主動議和,他正求之不得,於是急忙派出和談使前往遼營談判,並於年底與遼國訂立史稱“澶淵之盟”的和約,承諾宋國每年向遼納貢十萬兩白銀、絹帛二十萬匹。

由此可見,澶淵之盟時間發生在宋遼之戰後不久。通過這紙條約,遼國獲得了巨大的戰爭紅利,而北宋也因經濟的付出而獲得了一時苟安。

宋遼簽訂澶淵之盟時北宋的皇帝和宰相是誰

宋真宗年間,北宋和遼國經過多次戰爭之後締結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締結之後,宋每年要向遼進貢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如此盟約訂立之後,宋和遼實現了近百年無戰事,禮尚往來,相互謙敬的情景。澶淵之盟的簽訂,少不了宋真宗的極力促成。澶淵之盟時北宋的皇帝和宰相對於戰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第4張

  宋真宗畫像

澶淵之盟時北宋的皇帝和宰相分別是宋真宗趙恆和寇準。宋真宗趙恆是宋太宗的兒子,宋朝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愛好文學,擅長書法,他曾創作有《勵學篇》、《勸學詩》。衆人耳熟能詳的詩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之口。若不是皇帝這一身份,或許趙恆能成爲一代著名的文人,書法家。也正是因爲他身上文人氣息太過濃重,所以宋真宗性情有點怯懦,不擅政事。遼國入侵時,宋真宗非常不主張應戰,當時的宰相寇準力排衆議,極力勸趙恆親自應戰。

宋遼兩軍在距都城三百里外的澶淵開戰,無論是從地勢上還是從局勢來說,條件對北宋都很有利,但是趙恆還是畏懼於遼軍的勢力,主張求和。澶淵之盟時北宋的皇帝和宰相針對於戰事不同的態度導致了事情曲折地發展和最終結局的遺憾。宰相寇準在澶淵之役上有不可辱沒的功勞,而宋真宗趙恆則是推動了戰後澶淵之盟的訂立和執行。

後世之人對北宋簽訂的澶淵之盟的評價如何

歷史上對宋遼澶淵之盟的評價褒貶不一,看到其積極影響的,認爲一紙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間長期的戰亂,避免了兩國軍民因戰爭而承受的過重的賦稅壓力,同時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有利於華夏民族的融合與經濟、文化的發展。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第5張

  澶淵之盟圖片

而另一部分有識之士則對澶淵之盟的簽訂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認爲其完全是一紙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宋真宗通過向遼國上繳歲貢的權宜之計,換得了北宋邊境的一時苟安,卻因此而忘記了居安思危,對宋朝後來的國運走向,實際上是貽害無窮。

數百年後,有關宋遼澶淵之盟的評價,依然爭論不休,尤其是民國時代的著名學者,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更是有着極大的興趣。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江南知名藏書家蔣光煦的曾孫蔣復璁先生就曾對宋遼澶淵之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蔣先生對澶淵之盟的評價頗高,稱其“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可謂歷史上影響極爲深遠的一紙和談條約,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而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則表示,澶淵之盟不過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作爲美籍華人的黃老先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身爲華夏子孫的歷史觀,直指澶淵之盟簽訂的實質原因在於北宋統治者避戰求和的軟弱的外交模式,其弊端遠大於積極意義,放在充滿叢林法則的當代國際關係中,當引以爲戒。

北宋時期簽訂的澶淵之盟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宋朝而言,澶淵之盟的意義大抵是以金錢換取相對的和平,與清朝的馬關條約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盟約締結後,宋、遼兩國之間出現了長達數百年的和平局面,這對中原與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融合有積極的意義。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原因是因北宋軍事積弱嗎 第6張

  澶淵之盟畫像

檀淵之盟後,宋遼兩國還在邊境地區設置了互相貿易的市場,經濟、文化得以頻繁往來,漢族和契丹族兩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乃至精神生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一切對於長期處於硝煙中的百姓而言,生活環境的和平是“澶淵之盟”帶來的最好的影響。

事實上,澶淵之盟在一定程度上是宋遼雙方實力均衡的表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作用。澶淵之盟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歷經爭論的命題。長時間以來都存在着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肯定者認爲它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屈辱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安寧的環境,它還增加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往來,加深各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否定者則是認爲澶淵之盟,承認了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澶淵之盟的意義,就必須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從經濟、文化、現實狀況等各方面做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