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004年秋,在經過25年的戰爭後,北宋與遼朝締結了盟約,史稱“澶淵之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朝雖然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但是他的疆域並不完整,很重要的一塊區域,燕雲十六州,在遼的控制中。爲了爭奪燕雲十六州,宋遼進行了一場戰爭,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後宋遼間維持了百年的和平局面。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紛亂不休

1、野心勃勃

公元999年,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肆意掠奪人民財物,大範圍的殺害百姓,給邊境地區的黎明百姓帶來了接連不斷的災難。雖然宋軍在將領楊延朗等人的英勇帶領下積極反攻,但遼的騎兵非常勇猛,並且善於打仗,行軍速度非常快,宋朝防不勝防,邊境岌岌可危。

雍熙北伐戰爭失敗後,宋朝對遼朝改變態度,畏懼遼國,不敢輕易與遼交手,戰爭策略也逐漸由開始的進攻轉變爲防禦爲主。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有着狼子野心,對宋虎視眈眈,不斷南下侵擾宋朝邊境。

宋遼戰爭長達25年,戰爭的關鍵在於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由於燕雲十六州農業比較發達,先進的農業、發達的手工業以及其他文化,這些都是遼國統治者非常想要得到的。所以遼國把十六州作爲目標想要收入囊中。遼國將幽州稱爲南京,上京則作爲遼的皇城,把原來的南京改爲東京,又在南京幽州設置了許多官職,用來控制這些重要地區,想要控制北方的野心昭然若揭。

2、遼國崛起

這時的遼朝,雖然剛剛登基的皇帝非常年幼,但是有蕭太后治理朝廷,把持大權。她勵精圖治,用雷霆手段使得國內逐漸穩定下來,也正是由於社會平穩的發展,爲之後的戰爭打下了基礎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第2張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聖宗耶律隆緒打着收回瓦橋關的口號,親自帶領大軍侵入了宋國邊境。蕭撻凜一路攻破了遂城,又攻打了定州,俘虜宋朝雲州王繼忠,宋軍堅守陣地不出。這一消息使得宋朝朝野震動,宋真宗害怕遼軍攻打到皇城,想要遷都南逃,臣下王欽若主張遷都去升州,陳堯叟則主張遷到益州,宰相寇準則是反對遷都,他反而建議宋真宗趙恆親征帶兵去打敗遼軍,於是宋真宗被迫北上。將軍楊延朗等人建議皇帝,下令宋軍守在主要的交通要道,與遼軍機動作戰,以此取得勝利,但皇上並沒有採納此計策。

遼國大軍到了定州,兩軍開始對峙,《宋史》記載“遼軍白天裝作一副要進攻的樣子,給宋軍造成假象,讓宋軍不敢輕舉妄動,等到了夜晚,遼軍就派出部分部隊,騷擾宋軍,讓宋軍無法安眠。”《遼史》記載“遼軍不但對宋軍進行干擾,還設置埋伏,把他們的糧草都斷了。”

雙方對峙很久,都沒有決出勝負。於是王繼忠就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朝害怕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就提出和約,但一開始的時候宋真宗拒絕談和。十一月,遼軍在朔州大敗後,因爲糧草不足迅速撤兵逃走。遼軍的主力部隊在瀛州不停地攻城,宋軍也死守城池。遼將蕭撻凜帶領軍隊成功的攻佔了祁州,很快蕭太后也率軍隊成功的和遼軍會合,計劃合力一起進攻冀州、貝州,並且成功的攻下了德清,分三面包圍了澶州,宋將李繼隆帶領士兵拼死守護澶州城門。

烽火四起

1、澶州之戰

宋將張環在澶州前線將遼軍大將蕭撻凜射殺,遼軍士氣大大的被打擊,蕭太后等人知道大將死了,非常痛心。《遼史》記載:“遼將與宋對戰,蕭撻凜中弩,我兵失去了士氣,只好商量議和。”此時宋真宗也帶兵來到澶州。宋真宗御駕親征這一舉動大大的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第3張

趙恆到北城後,認爲士兵們士氣高漲,於是留寇準在北城全權管理戰爭的各項事宜,自己回到了南城。這時,遼國卻遇到了棘手的難題,儘管他們出兵十分順利,但是他們的戰線卻被拉得太長,軍隊的補給遠遠不夠,再加上孤軍奮進入宋朝腹地,萬一戰敗,遼軍將沒有任何退路。蕭太后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有領導力的人,在出兵之前,她就做好了可戰、可和的兩手計劃,她考慮到遼軍首戰就失敗,大將軍戰死沙場,軍隊氣氛低迷,恐怕很難勝利。蕭後採用了王繼忠的建議,派人去澶州轉達了願意和解的意願。

這也正中趙恆下懷,他當即將可以與遼國達成和解的意願回覆給宋朝,又讓曹利用當做使臣去洽談議和的事情。寇準在聽到消息後,急忙趕回南城向趙恆上書,他認爲遼國已經不再有能力侵犯大宋南下了,現在就是打敗他們的最好機會,邊防大將楊延昭也認爲如此,上書說遼軍士兵已經疲憊不堪,而我軍士兵士氣高漲,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將他們一舉打敗,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只可惜趙恆對遼心存畏懼,不敢趁機出兵,一心只想和解,解決問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遼國,表示支持和談,無需出兵再戰,甚至聯合起來將矛頭對準寇準,寇準無奈下也只得同意議和。雙方都願意和解,一開始遼國要宋朝歸還被奪走的土地,趙恆是個貪圖安逸的人,害怕割地求和會遭人唾棄,於是派曹利用去議和說:“只要是不割地,可以講和,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你,百萬錢財也不成問題。”曹利用就問底線是多少呢?趙恆一心結束戰爭就說道:“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百萬兩也可以給。”

2、和平談判

宋遼進行談判,最終達成了協議:

宋遼結爲兄弟之國,因爲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

宋遼將白溝河作爲分界點,雙方後退撤兵;如果有越過白溝河的盜賊或逃犯,雙方都要交出來不能包庇,兩朝邊界的城市和地區不能修築堡壘。

宋每年都要向遼提供助軍費和布匹。雙方在邊境設置榷場,雙方可以相互進行貿易。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第4張

歲幣的問題上,雙方一心求和,多次討價還價之後,達成一致協議,宋朝每年給遼國三十萬銀絹。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的一些地區開設榷場,對外進行交易。北宋的許多技藝例如,陶瓷和印刷技術等被傳往了遼國。北宋受人歡迎的香料、茶葉、瓷器、絲織品等工藝品也在遼國盛極一時,遼國則用羊、駱駝等牲畜多種方式來進行交換。民間的交易也變得更加頻繁,遼宋貿易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也增進了兩族人民的情感與友誼。澶淵之盟後,寇準立下戰功,但功高蓋主,受到了宋真宗的猜疑。宋真宗害怕他就把他貶謫了,任命主和派王欽若爲宰相。此後,宋朝再也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打算。

3、大廈將傾

公元1009年,蕭太后病死。1011年,就在蕭綽去世後一年,韓德讓也隨之去世。接着,遼國內部爲了爭權奪位,四分五裂,遼已經失去了大規模興兵南下的能力。澶淵之盟後,百年裏,兩國相安無事,沒有發生戰爭,但是有過兩次雙方的交涉。1042年,北宋與西夏交戰,趁這時遼國通過威脅等手段拿走了北宋部分土地,又索要白銀和絹各10萬交給遼國。另一次是1074年,遼以宋在邊境修築堡壘違反約定爲藉口,要求劃界。宋國同意以分水嶺爲界,放棄附近土地所有權。

東鳴西應

1、百年和平

澶淵之盟,使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花上了休止符,兩國百姓也有了和平發展的短暫喘息時間。宋遼邊境也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探索簽訂澶淵之盟的前因、經過與結果 第5張

這一盟約的達成,爲朝廷節省了戰爭所必須的鉅額開支,盟約中籤訂的數量遠遠少於軍隊打仗支出的費用,避免了因戰爭而造成的繁重徭役,也相對的減輕了朝廷的稅收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相對長久的和平,這是戰爭無法帶來的。盟約之後,宋遼貿易開放,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於提高中華民族的經濟實力,實現民族的大融合。

2、一觸即潰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一百多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的戰爭,因此便促使兩國的兵備鬆弛,也導致兩國後來都被金國輕而易舉的打敗。之後,遼國的殘餘勢力西遷並在西域建立西遼。而宋朝也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被迫無奈下向金國稱臣。

總結

澶淵之盟雖然換取了宋遼雙方的短暫和平,但是兩國並沒有在和平之時努力發展,反而居安不再思危,步步落後,軍隊力量大大減弱,最後失去了保護自己的力量。隨着金的強勢崛起,宋遼也成爲了歷史長河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