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明末農民起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又有哪些消極影響?

明末農民起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又有哪些消極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明末民變、晚明民變等,爆發於明末天啓七年(1627年)的陝北起義,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東十三家完全結束,是由李自成等領導的一場農民戰爭,其結果是農民起義軍失敗,明朝滅亡,清軍獲勝。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影響

積極

明末農民戰爭,就其規模之大和影響之深來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運動之一;在亞洲和全世界範圍來說,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規模農民戰爭。同時,由於它發生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它有着鮮明的特點和重大的歷史作用。

衝擊舊秩序和舊制度

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餘年的反覆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它同中國建社會歷史上所有的農民戰爭一樣,仍以失敗告終。但明末農民戰爭時間之久、規模之大、鬥爭之 激烈、影響之深遠,卻爲已往之農民起義所不及。

農民戰爭對於明代舊有的生產關係和封建秩序進行了猛烈地衝擊與破壞,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開闢了道路。繼立的清王朝以明亡爲借鑑,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諸多弊政,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措施,由此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改變土地剝削關係

農民戰爭還改變了土地剝削關係,而且對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李自成農民軍還注意到城市工商業問題,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平買平賣”、“公平交易”的口號,保護工商業的發展,反映了城市工商業者的利益和要求。

李自成農民軍第一次明確提出“均田”的口號,深刻觸及到封建社會的土地問題,促進了農民自發地爭取土地的鬥爭,對清代的農民起義有重要的影響。

推動史學界研究

明末農民戰爭通過側面還帶動了中國史學界對明清之際的研究,特別是是中共建國以來農民戰爭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三十多年來所出版的專著、論文和通俗讀物,其數量之多,恐怕只有近代的太平天國革命才能與之匹比。

不僅在國內研究明末農民戰爭,而海外一些歷史學家也熱衷於此。

明末農民起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又有哪些消極影響?

加強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

明清之際,李自成、張獻忠等的西北農民武裝轉戰南方,與此相隨的西北戲曲作爲"軍 戲"同步播遷。粵東西秦戲與西北秦腔間的關聯正出於此。

明末農民起義部隊伴隨戰爭流動而來的演劇活動,本身也是藝術共同體的大遷徙,一次地方戲曲聲腔間的傳播、更新與再融合。史料發掘表明,不僅明末農民起義部 隊中存在大量的戲曲演出活動,而且從其間的士兵籍貫構成、演出劇目內容等要素可以推知,明末農民起義部隊中演出的正是產生於西北地區的梆子腔。他們的演劇活動,客觀上帶動了地方戲曲聲腔的傳播,爲清代花部戲曲的繁榮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也給中華戲曲藝術的生態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歷史契機。

消極

明末農民戰爭也帶來了消極影響,亦有人指出農民戰爭不僅不是歷史動力,它們對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破壞,甚至比腐敗、無能的統治階級危害更甚。其實,一些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人民羣衆

明末農民起義對後世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又有哪些消極影響? 第2張

破壞秩序

明末農民戰爭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使得一個統一的明王朝滅亡。舊有的秩序被打破,在以後十幾年的歲月裏,讓中國再也無法統一組織起來對抗清軍的入侵,最終導致農民軍和南明軍一起被清軍消滅。後來的清朝由於社會矛盾複雜,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防範廣大漢人的反抗,統治秩序越來越保守、死板,甚至出現剃髮易服的文化斷層。

破壞生產力

明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也是消極的,農民戰爭持續了近20年,不僅對明王朝就有的制度和的統治秩序造成了重創,也破壞了戰區內各地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明末農民戰爭的戰場,一方面人口傷亡衆多,農業生產環境遭到破壞,農業再生產鏈條斷裂。

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之後,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停滯衰落的狀態。還出現了分裂割據,社會生產力遭到長期的破壞,且沒有推動生產力。

明末農民軍較之歷朝農民軍,並無過人之處。

破壞文化

農民軍所過之地,當地的士紳和儒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部分私人收藏的圖書,和書院館藏的史料典籍都遭到破壞。有的散佚甚至是盡毀。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