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明明打了勝仗,爲何還要簽訂澶淵之盟呢?

宋朝明明打了勝仗,爲何還要簽訂澶淵之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宗駕崩後,宋真宗即位。自古以來,新皇即位後都會有一定時間的朝政不穩。契丹人開始渾水摸魚,屢屢冒犯大宋邊界,企圖將宋朝的土地一寸寸奪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宋朝明明打了勝仗,爲何還要簽訂澶淵之盟呢?

公元1004年,遼聖宗和蕭太后以收復瓦橋關爲名,親自帶領20萬軍隊開始攻打澶州。邊情緊急,一夜之間,澶州居然連發五道緊急文書前往京師。

20萬軍隊!還是契丹人蕭太后和遼聖宗帶領的軍隊!

消息一傳到京師,舉朝震驚。宋真宗開始惶惶不安,只有宰相寇準不慌不忙,如平時般與人交流、嬉笑飲酒。

宋真宗收到澶州軍情緊急的情報,就立刻讓人叫來宰相寇準,要與他商量大計。

寇準向宋真宗行了個大禮後說:“陛下!要解除這種危機情況,臣只需要五天時間。”

宋真宗既高興又震驚:“五天?愛卿說的可是真的?你只需要五天就可以擊退蕭太后帶領的20萬軍隊嗎?”

寇準回答:“若沒有十足把握,臣怎敢妄下狂言。但若要擊退20萬軍隊,還需要陛下答應完成一件事。臣想懇請陛下親自前往澶州,御駕親征,激發我軍士氣。”

宋真宗猶豫了,萬一寇準不能擊退二十萬軍隊,那自己豈不是會被契丹人抓住?萬一我御駕親征,激發了士氣,真的打退20萬軍隊了呢?但這後者可能性似乎很小。

宋真宗還是感到十分爲難,想要直接返回京師,宰相寇準卻再三懇求宋真宗御駕親征。

宋朝自開國以來,在趙匡胤的規定下,皇帝一定要多聽取諫臣的意見,拿不定主意的宋真宗便召集羣臣,商議此事。

當羣臣得知寇準要求宋真宗御駕親征時,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大部分文臣是反對的。以臨江人王欽若爲首的文臣,建議真宗去金陵避難;以陳堯叟爲首的人,則建議真宗去成都避難。

寇準激情慷慨的說:“陛下英明睿智,羣臣才能齊心效命。若是陛下此次能夠御駕親征,敵軍必定會聞風喪膽。陛下爲何要捨棄大宋宗廟所在,而逃往他地呢?不管陛下是想去金陵還是去成都,微臣認爲皆不可取。

一則,去往金陵和成都的路途太過遙遠,路上變數太多,無人能完全保證陛下的安全。二則,陛下去往他地逃難,會使百姓人心渙散,給敵兵可乘之機。試想,連陛下都不想保住江山了,又能指望誰來保住我大宋江山呢?”

在寇準這番激情洋溢言語的刺激下,宋真宗終於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前往澶州。

寇準知道:時間一久,真宗必定會被身邊人蠱惑,動搖御駕親征的決心。

於是寇準趁熱打鐵:“希望陛下立刻啓程,不要再轉入宮中。陛下一旦入宮,臣等出入不便,恐怕耽誤軍機大事。”宋真宗答應了,下令立刻啓程。

不過在大臣的阻攔下,當日沒有渡河。那天晚上,宋真宗的嬪妃們一個個哭成一團,都認爲真宗御駕親征一事不可取。

宋真宗又猶豫了,立刻派人去詢問寇準意見,但沒想到寇準居然喝醉了酒,一直睡覺沒醒來。

第二天一早,又有大臣向宋真宗建議,立刻遷都金陵。另一邊,寇準又一再懇求宋真宗渡江。宋真宗左右爲難,猶豫不已,依舊下不了決心。

有一天,寇準在散步時碰到烈武王高瓊,斥責烈武王:“想不到烈武王身爲大將軍,現在國家情勢已危險到如此地步,卻居然依舊不向皇帝進言,懇求他御駕親征。不知烈武王是否真的一心爲國家爲皇上?”

烈武王立刻向寇準謝罪。

第二天寇準再次入宮,懇請皇帝渡江,但真宗還是猶豫。寇準便建議皇帝不妨問問其他官員的想法,沒想到這次在場的官員竟然一個個啞口無言。

真宗向寇準表示希望南下的想法,寇準反駁道:“這種做法就是捨棄中原。”

真宗又提出毀壞橋樑、憑藉江河天險來抵禦契丹人的想法。寇準又反駁:“這樣便是把河北一地直接拱手送給契丹了。”

真宗很不服氣,認爲寇準只是文人不懂用兵之道。寇準便建議真宗問問各個將軍的意見。

這時,獵物王高瓊說話了:“臣認爲王欽若之前的想法不錯,雖然說蜀地很遠,但是陛下如果坐船,順江而下,只需幾天便可順利抵達成都。”

羣臣紛紛表示贊同,寇準大驚失色。

沒想到高瓊話語一轉又接着說:“但若是讓臣直言,那便是——今日陛下離開京師,那麼,明天整個天下便會改朝換代。

陛下想想:我們的士兵全是北方人。家中老小都住在京師附近。如果陛下要往南,只怕他們會留在京師保護自己的妻小。

到時候,誰肯護送陛下前往成都?就算是成都近在眼前,陛下也是到不了。”

寇準很高興,立刻向烈武王高瓊表示:“若是將軍能自請爲皇上跟前的御前將軍,怕是陛下能更放心。”宋真宗答應了。

最後,在高瓊和寇準的“兩相要挾”下,宋真宗坐轎,帶領大軍順利渡河。

宋朝明明打了勝仗,爲何還要簽訂澶淵之盟呢? 第2張

當澶州士兵看到宋真宗的車架時,全部高呼萬歲,就算是在數十里外,都能聽到士兵們的歡呼聲。

而契丹人聽說宋真宗真的御駕親征,頓時士氣大減。隨後,在攻城時,宋軍大將張環(也有人說是周文質)一箭射死了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

蕭太后等人迫不得已,最終,還是向宋議和,就此訂立了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