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澶淵之盟是哪個皇帝 澶淵之盟的內容和影響

澶淵之盟是哪個皇帝 澶淵之盟的內容和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石晉以後的中原人都恨石敬瑭,爲什麼?這廝一句話送出去十六個州,坑了中原人四百多年。

因爲這幽雲十六州太重要了。

中原政權如果佔有這一帶,一來是防禦門戶,二來是防守縱深,三來是北上的橋頭堡,四來是騎兵的馬場。

姓石的一拱手,沒了,中原人基本上就是靠着步兵防禦北方的遊牧鄰居的。那人家多出來的兩條腿可真不是擺設,機動性上真差出來了。

若問石晉之後的中原人最想收復的地方是哪?這就是一道送分題啊朋友們!妥妥的幽雲十六州,這似乎已成爲那時中原政權的一個執念。

 前奏:四伐北漢與宋遼摩擦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來了場兵變,奪了後周“孤兒寡母”的權,建國號爲宋,中國歷史翻入了新的一篇兒。

澶淵之盟是哪個皇帝 澶淵之盟的內容和影響

  宋太祖趙匡胤

雖然說時代翻篇兒了,但是這地盤兒並沒多少變化。畢竟趙匡胤建國不是企業合併,充其量算是改組,接手時候後周是多大,宋朝只會比它更小。

趙匡胤很苦惱。

他曾對趙普(曾與趙匡胤謀劃陳橋兵變,後任宰相)傾訴道:

“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這其實就是宋朝建立之初的尷尬狀況:南有荊南、武平軍,西南有後蜀,北有北漢,江南還有南唐、吳越,正南還有南漢,真是走進一間房,四周都是狼啊!

得虧有一幫靠譜的哥們兒,在“趙家班”的籌劃下,趙匡胤採用後周時王樸《平邊策》的戰略,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上述勢力先後垮臺,除北漢外,北宋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其實在實施“先南後北”戰略的時候,趙匡胤也稍稍有所調整,分別於968年(北漢睿宗劉鈞新亡)、968年(不甘心前次的失敗)以及976年(吳越臣服,就差北漢就統一了)三次北伐北漢。

毫無例外,動小弟大哥是會來干預的,宋軍的三次失利都是拜遼國所賜。

趙匡胤註定無法完成統一大業,三伐北漢的大軍還在北方打仗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因病去世,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爲宋太宗。

北漢的身後

太宗即位後,奮太祖之餘烈,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第四次北伐北漢。

在艱難的“圍城打援”(本次北伐重點是拔除太原,但難點卻是打退遼國援軍)之後,宋軍終於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攻佔太原,北漢滅亡,北宋統一全國。

澶淵之盟是哪個皇帝 澶淵之盟的內容和影響 第2張

  宋太宗趙光義

趙匡胤是偏於保守的,在對待遼國這個問題上十分謹慎。

關於幽雲十六州,《王文正公筆錄》載太祖有一個“封椿庫”,就像一個大號存錢罐,不過並不是“娶媳婦專用基金”,而是用來解決幽雲十六州問題的。

趙匡胤的打算是等他存夠三五百萬的時候就派遣使臣出使遼國,看看那邊的態度。

如果遼國表示“凡事好商量”,那他就把這筆錢當贖金,贖回幽雲地區;要是那邊不買賬,這邊反手就把這筆錢用來擴充軍備,跟遼國既分勝負,也決生死。

先問服不服,不服才幹。

正歌:宋太宗的兩次伐遼

聽哥哥的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太宗和太祖不一樣。直接幹!贖什麼贖!於是滅完北漢捎帶腳就劍指幽燕。

不過打幽州就沒打太原那麼順利了。前面提到過,幽雲地區是防禦的門戶。這個防禦不一定是單向的,有時候能防北的,也能防南。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六月,宋軍約十萬人自鎮州向北推進,起先還比較順利,宋軍一度攻佔涿州,兵臨幽州城南。

在沙河擊敗幽州外圍的耶律奚底大軍後,宋軍開始圍城。事實證明不是啥時候圍點打援都好使,尤其是步兵圍城試圖打騎兵的“援”時候。

爲了攻下幽州宋軍也是蠻拼的,各種攻城器械、土工掘進,晝夜猛攻。從六月底一直打到七月初,但遺憾的是仍舊沒能攻下。

有時候留給你表現的時間就那麼短,抓住了功成名就,抓不住功敗垂成。

七月癸未,遼朝援軍耶律沙率部趕到,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耶律)沙等及宋兵戰於高梁河,少卻;休哥、斜較橫擊,大敗之。”

宋軍被迫退守定州、鎮州,太宗第一次伐遼失敗。

賭上榮譽的大戰:雍煕北伐

宋太宗是個不服輸的人。在高梁河吃了那麼大的虧,那是肯定不能就這麼算了的。

終於機會來了!

雄州知州賀令圖向宋太宗上奏,“虜主(遼聖宗耶律隆緒)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宋會要輯稿》)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決定進行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煕北伐”。

此次北伐,宋太宗兵分三路,東路以曹彬爲主帥,米信爲西北道部署,主攻幽州;中路以田重進爲定州路都部署,主防遼國西援;西路以潘美、楊業爲正、副統師,主攻代北諸郡。

澶淵之盟是哪個皇帝 澶淵之盟的內容和影響 第3張

  雍熙北伐

太宗的戰略意圖是這樣的:

東路大軍壓境,遼國防禦重心放在這邊;

西路軍一路砍殺拿下代北,雲州收復;

中路軍防備遼國西援代北;

最後合東、中、西一舉拿下幽州。

但是現實卻是啪啪打臉。

起初進展還是順利的,西路軍一路收復了寰州、應州、雲州、朔州,中路軍也苦戰克服蔚州,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隻有西路和中路出風頭,東路還是主力,這就有問題了。

於是東路諸將慫恿曹彬建功,這一浮躁,就壞事了。

西北路軍新城會戰失利,東路軍於歧溝關被耶律休哥擊敗。孤立無援的西路軍無奈只得後撤,還護送四州的百姓一起,結果是潘美指揮失當,楊業殉國,雍煕北伐宣告失敗。

自此,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爲防禦。

副歌:遼軍的南下

其實遼主也不是毫無作爲,就在高梁河大戰之後,韓匡嗣等就很及時地帶人報復過宋國。

遼乾亨元年(979年)九月,遼景宗爲報幽州之役,以燕王韓匡嗣爲統帥,南府宰相耶律沙爲監軍,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和權奚王耶律抹只率所部南征,這個陣容也算很豪華了。

好在宋太宗不是一個顧頭不顧腚的人,高梁河大敗以後,料到遼國可能會打擊報復,撤退以後就在北邊邊境做了些防禦部署:崔翰、孟元韶等留屯定州,李漢瓊屯鎮州,崔彥進等屯關南,在遼軍南下後,這些守軍也匯兵北上,雙方對峙於滿城。

太宗可能是在高梁河大戰留下了陰影,不上前線了,但還是喜歡“運籌帷幄”,可惜他並沒有張良的本事。

《孫子兵法》上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沒關係,將若能,君御也能勝。

趙延進就是一個能將,根據宋遼態勢,建議改太宗所授八陣爲二陣,崔翰從其議,使宋軍可以前後接應,將兵力集中起來,最終大敗韓匡嗣,取得滿城戰役的勝利。

報仇,十年不晚

986年雍煕北伐失敗後,宋國損兵折將,被迫轉入戰略防守,而遼國則緊緊抓住了戰略主動權。

佔據地利的遼軍其實不用像宋國那般謹慎,宋遼接壤千里,打哪都夠宋國喝一壺的。不過進攻還是要分分主次的,遼軍的主攻方向就是宋的河北路。

太宗自北伐失敗後也是寢食難安,在北方邊境做了大量部署:

第一道防禦線,以白溝爲前沿陣地,加固雄、霸二州的瓦橋、益津、淤口三關防線,西連保州;

第二道防禦線,定州、高陽關東到滄州。

兩道防線,有關隘、湖泊、雄鎮、重兵,看似固若金湯,結果完全沒用!這是一個宋遼版的“馬其諾防線”。

只從結果上看,佔據機動優勢的遼軍在河東路大平原上千裏奔襲,左衝右突。君子館之戰,遼軍——

“深入祁、深等州,縱兵大掠”。

瀛洲之戰,遼軍自德州棣州渡河,抄掠淄、齊諸州而回;望都之戰,王繼忠被俘,遼國抄略北方諸州。幾次大戰下來,宋軍主力兵團野戰的能力喪失殆盡。

 高潮:澶淵之盟

宋真宗的御駕親征

數次南下之後遼國終於憋了個大招,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以傾國之力南侵。

看得出來遼國這次是動了真格的,蕭太后親自坐鎮南京(今北京),閏九月大舉南下,連敗宋軍於遂城,隨即進駐望都,進攻瀛州,勢不可擋。

由於宋軍兵團野戰能力的喪失,在此次遼軍南下的過程中主要以固守爲主,遺憾的是隻做到了一半,守是守了,但是沒守住。

隨着遼軍的深入,尤其是越過天雄軍之後,宋國這邊朝廷上完全亂了。

有主張遷都逃跑的,比如陳堯叟、王欽若;有主張御駕親征的,比如寇準。

寇準也是倒黴,剛當上宰相沒倆月就遇上這破事。不過寇準不幸國家幸,有他當宰相也算挽救了趙宋危局。

在曉以利害、一再堅持下,寇準的意見居然獲得採納,在畢士安等人的支持下,寇準隨同宋真宗御駕親征,直趨宋遼對峙的前線——澶州。

澶淵之盟

宋真宗御駕抵達澶州後,登城北望,宋軍士氣大振。寇準也得以實施其積極防禦的戰略計劃。

宋軍雖再難野戰,但河北路許多城市還在宋軍堅守之中,嚴重威脅着遼軍的後方;天雄軍在前線固守(這次做到固了),澶州這邊還有皇帝大軍。

此時的遼軍有些騎虎難下,前有大軍,後有強敵,進退維谷。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態勢上尷尬之時,遼國統兵大將蕭撻凜於兩軍陣前被擊斃。

許是這位將軍太嘚瑟了被宋軍重點照顧了一下,宋威虎軍頭張瑰以三弓牀弩射大箭擊中其要害。

歷史又一次教育世人:別太嘚瑟,沒什麼用(語出《大笑江湖》)。

蕭撻凜一死蕭太后也動搖了,外加被俘的王繼忠倡議和談,蕭太后也心動了,宋真宗當然求之不得,馬上派曹利用談判,表示“百萬以下皆可”。

但是二把手寇準又拉住他說了一句:超過三十萬就弄死你——

“(寇)準召利用至握次與語曰:雖然有敕旨,汝往所許毋得過三十萬,過則勿見準,准將斬汝。——《涑水記聞》”。

很難想像曹利用在遼國那邊是怎麼討價還價的,但是他成功了:宋遼罷兵,約爲兄弟之邦,以白溝河爲界,代價是每年宋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是爲“澶淵之盟”。

 尾奏:歲幣下的和平

自宋太宗第一次進攻幽州至此,宋遼之間的戰爭已經斷斷續續進行了二十五年。

雙方雖然互有勝負,但基本上都是在各自消耗,最痛苦的莫過於幽雲地區以及河北路的百姓。

雖然就內容來看對宋朝算是“城下之盟”,且因盟約而導致奪取幽雲的戰略目標再難實現。

但從客觀上,澶淵之盟也在宋遼之間維持了一個長期和平局面,文化上增強了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流,經濟上上也有利於漢、契丹諸族的發展,特別是長時期的和平和安定,使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此前未有的新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