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真宗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宋景德元年,宋朝特使曹利用從前線歸來,他急忙趕到宋真宗所在的行宮準備面見皇帝,當時宋真宗正在吃飯,按禮不能接見官員,於是就讓宦官前去詢問曹利用與遼國的談判結果。

在前往遼營談判之前,曹利用曾經受到皇帝的接見,宋真宗屢屢叮囑,土地不能割 ,錢最多給到一百萬兩匹(或者絹,絹的單位是匹),而宰相寇準在曹利用臨行前曾特意囑咐“最多給錢三十萬,超過三十萬我要你的腦袋!”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宦官詢問曹利用談判結果,曹利用不肯講,說“這是機密,我必須當面向皇上稟報”宋真宗又讓宦官來問一下錢大概給了多少,曹利用伸出三個手指比劃了一下。

宦官回去對宋真宗說“曹利用伸出三個手指,小人猜想一定是三百萬”宋真宗失聲說“太多了!”過了一會兒又說“能了結此事,也還可以”

等到面見,曹利用不停地謝罪,說給的錢多了,宋真宗問“到底給了多少?”曹利用答道“30萬”,宋真宗大喜過望,這遠遠低於他的預期,於是重重的獎賞了曹利用。

宋景德元年,遼國皇帝耶律隆緒與蕭太后親自率軍南下,北宋的河北前線各地紛紛告急,在此之前,宋軍在望都被遼軍擊敗,宋真宗的心腹王繼忠也被遼軍俘虜。

面對這樣的情況,宋真宗決定親征。

當年宋太宗給這位皇子取名爲恆,或許是因爲早就看出了他事無恆心的原因,取這個名字是希望他做事能持之以恆,但真宗顯然辜負了宋太宗的用意 。

宰相寇準極力主張皇帝親征,但另外兩個宰相王繼英與畢士安卻勸阻真宗不宜前去前線,在二人的影響下,親征被一再推遲。

景德元年十月初,遼軍攻克祁州,接着猛攻瀛州,激烈的進攻持續了十多天,蕭太后與遼聖宗親臨前線督戰,遼軍拼命攻城,瀛州城頭幾寸寬的木板上留下的箭就多達二三百支。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第2張

遼軍雖然悍勇,但宋軍也不弱,在軍民的合力協作下,終於守住了瀛州。

前線已經如此危急,如果再不做出決策整個河北前線就危險了,從河北進入河南,遼國的騎兵不用數日就可達汴梁城下。

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宋真宗終於出發親征,本來這位皇帝心中仍然不願親自冒着風險上前線,還是寇準在旁邊推了一把。

當時前線告急的文書不斷飛來,寇準全部扣了下來,等到堆積如山的時候才讓畢士安呈交給皇帝,宋真宗一看頓時嚇了一跳,趕緊把寇準叫過來詢問該怎麼辦。

寇準問道“陛下是想迅速解決此事呢還是慢慢來?”宋真宗急了“情況如此緊急,怎能拖延!”寇準立刻祭出自己的底牌“陛下想要解決此事,只要五天時間就可以,那就是立刻御駕親征!”

宋真宗雖然滿口答應下下來,可卻還是磨磨蹭蹭,說自己要回宮準備,寇準立刻說軍情緊急,刻不容緩,希望皇帝立刻動身,在他的催促下,宋真宗才匆忙啓程。

幾天之後宋真宗到達了韋城,這裏距離前線已經不遠,此時前方突然傳來消息,說是大將王超的軍隊已經被擊敗,頓時弄得人心惶惶。

宋真宗對於是否要繼續北上親征又再度猶豫了起來,這時有大臣建議直接撤退到江寧到南方避難,有的宦官主張撤回京城。

寇準堅決反對撤退到江寧,但無恆心的真宗對他的話卻是抱着將信將疑的態度。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第3張

這時,殿前都指揮使高瓊起了關鍵作用。

高瓊自宋太宗還是晉王時就是他的老部下,是一位老資格的武將,也是禁軍統帥之一。高瓊見到宋真宗,直接說道“陛下如果去金陵,並不困難,走水路幾天便可到達”

高瓊的話讓一旁的寇準嚇出了一身冷汗,要是連這位大將也不願支持親征,那大宋就真的危矣了。

這位老兄說話說半句,沒過幾秒,後面半句又冒了出來“陛下如果要去金陵,有一件事情不能不考慮,我們禁軍的將士多是北方人,他們的家兒老小也在北方,他們是否能夠心甘情願的跟隨陛下去南方呢?如果他們不願去,恐怕就要出大亂子,眼下我軍士氣高漲,與遼軍交戰獲勝的機會很大,而遼軍遠道而來,並不難戰勝”

宋真宗也是飽讀史書的人,如果他能想到當年隋煬帝在江都怎麼沒的,應該就會打消這個主意了。

高瓊的一番話打動了宋真宗,加上寇準在一旁堅決主戰,他纔打消了南逃或回撤的念頭。

遼軍的戰略是發揮其騎兵的機動性,不糾結於一城一池的得失,直接拋開邊城,衝入宋朝腹地。

因此在宋真宗還沒有到達澶州前線之時,遼軍主力已經開到了澶州城下,當然,這時的宋軍主力也到了澶州附近。

遼軍主帥蕭撻覽 ,身先士卒向宋軍發動攻擊,結果被宋軍用強弩射中頭部,雖然被救回,但是因爲傷重當夜就去世了。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第4張

蕭撻覽的死讓遼軍士氣大跌,蕭太后亦痛哭失聲。

很快,宋真宗到達了澶州南城,當時的澶州分南北二城,南城大而北城小 ,宋真宗當時就想留在相對安全的南城。

寇準和高瓊力勸宋真宗前往北城,並且不等宋真宗表態就催促衛士們護送宋真宗前進,猶猶豫豫的皇帝終於過了河到達北城。

當他登上北城城樓打起黃龍旗的時候,城下的宋軍官兵遠遠望見立即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當時宋軍的主力部隊已經逐漸集中,而遼軍因長時間作戰,主帥又戰死在城下,士氣比較低落,這時如果宋真宗敢讓部隊與遼軍決戰,並命令河北各州的部隊截斷遼軍後路,宋軍取得全勝的機會是很大的。

然而趙恆天子無恆心,他沒有這樣的魄力,或許在登上城牆看到遼軍鐵騎的時候他就已經無意再戰了。

宋真宗半遮半掩地想要議和,而遼軍此次南侵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呢?

衆所周知,遼國在五代的時候曾經入主過中原,然而太宗耶律德光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朕不知中原之人如此難制也”,可見這次遼軍南侵的目的並不是打到開封滅亡北宋。

宋真宗爲何會親征?澶淵之盟又是如何簽訂的? 第5張

遼國說是佔據了幽雲十六州,可是其實有幾個州縣卻在宋朝手裏,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遼國的近期目標首要奪回這幾個州縣,至於更深層次的目標或許是深入河北,但要說打到河南滅亡宋朝是不現實的。

宋遼在開戰之前就互相接觸過,宋朝更是自宋太宗的時候就有議和的想法,當年雍熙北伐三戰皆敗,數十萬大軍損失殆盡,讓宋太宗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因而宋朝是傾向於議和的。

宋真宗的心腹王繼忠被俘成爲遼國朝臣後,就曾奉命給宋真宗寫信,信中表達了遼主議和的想法,在宋遼議和的過程之中,王繼忠這位做過兩國大臣的雙面人起了很大作用。

宋真宗也回信給王繼忠,表示願意議和。

接着,宋朝派出使者曹利用抵達大名府,大名府守將孫全照與王欽若認爲兩國尚在交戰,就把曹利用扣了下來,等到宋真宗命人催促這纔出發。

曹利用與遼主的談判之中堅持底線,堅決不同意割地,經過討價還價,最終雙方商定宋朝每年向遼朝輸送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宋真宗得知只要三十萬就能買來和平很是高興。

宋遼雙方很快訂立和約,畢竟這三十萬只佔宋朝全年收入的0.5%,宋真宗認爲少的很。

澶淵之盟換來了宋遼之間的百年和平,但對於宋朝來說,本可以取得勝利將敵人逐出國境,卻偏偏主動拿錢給人家買和平,只能說這位皇帝真的只想做個太平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