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門樓作爲徽州建築的點睛之筆,其形式大體可分爲哪三類?

門樓作爲徽州建築的點睛之筆,其形式大體可分爲哪三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徽州民居的門樓是入口的標誌,強調了其體量感及重要性。作爲身份地位的象徵,門樓是建築中重點裝飾的部分,在大面積粉牆映襯下,產生強烈的印象。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爲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門樓作爲徽州建築的點睛之筆,其形式大體可分爲哪三類?

徽州建築的大門作爲整個民居的重點,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採光、保溫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徵功能,是房屋建設的重中之重。

門樓是位於家宅宅院門外部,裝飾大門之用。門樓設計則是徽派建築的亮點之一,盛行於民居建築之中。徜徉於徽州古村鎮街巷,那些或單體高聳、或沿街成排相連,形制各異的門樓尤爲引人注目。

門樓頂部結構和築法類似房屋,門框和門扇裝在中間,門扇外面鑲有鐵製的門環。門樓頂部有挑檐式建築,門楣上有雙面磚雕,一般刻有“紫氣東來”、“竹苞松茂”的匾額等。鬥框邊飾有花卉、蝙蝠等吉祥圖案,有錦上添花之美感。

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爲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

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潢。徽州區巖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枋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頑童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爲體現主人地位的標誌。

門樓作爲徽州建築的點睛之筆,其形式大體可分爲哪三類? 第2張

門樓起源

門樓肇始於驅魔辟邪的“符鎮”,進而發展成固定的石磚雕門樓。徽州門樓按形式分大體可分爲三類:門罩式、牌樓式、八字門樓式。

門罩式是其中最簡潔的一種形式,位於門楣處,在徽州村落民居中廣泛出現。牌樓式即門坊,等級較高,常見的如單間雙柱三樓、三間四柱五樓、三間四柱三樓。八字門樓是門坊的一種變體,在平面形制上看,大門向內退進一段距離,形成“八”字形,象徵該戶爲做官人家。門樓上多刻有精緻的磚雕和石雕。

門樓的分類

徽派建築中常見的門樓形式有城門、宮門、殿宇門、府第門、山門、如意門、五脊門樓、牌樓門、垂花門、花門、隨牆門、什錦門、字匾門、拱形門等。現存徽州古民居多爲明清及民國遺構,門多爲隨牆門,其所處位置境況、造型、色調、材質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明至清初,徽派民居門樓造型常見有八字形、牌樓形、垂花式、字匾式等。一般官吏和商賈居住在衚衕的南半部,門樓在主房的西北,多用如意門。門樓雖小卻十分華麗。門小院大房屋多,屬於那種顯貴不漏富之意。

門樓裝飾藝術風格

徽州門樓作爲徽州建築中的點睛之筆,在發展過程中也日趨從明代門樓的造型簡潔、雕飾上的古樸素雅,發展成清代的細膩和繁複。

徽州門樓以磚爲主要材質,牆面覆以白石灰,由於風雨的侵燭,原本潔白的牆壁慢慢變成了灰色,青石磚也逐漸變的墨黑起來,大面積的灰色調映入眼簾,也使得初到徽州的人都不僅爲她散發出的歲月的滄桑感到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