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中國古建築以長方形爲最普遍,古代建築有哪些構成要素?

中國古建築以長方形爲最普遍,古代建築有哪些構成要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爲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爲寬,短邊爲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爲寬,南北方向爲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那麼古代建築有哪些構成要素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通例

是確定建築各部們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則。這些法則規定了古建築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係和尺度關係。它是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築持統一風格的很關鍵很重要的原則。

中國古建築以長方形爲最普遍,古代建築有哪些構成要素?

要素

面寬與進深,柱高與柱徑,面寬與柱高,收分與側腳,上出與下出,步架與舉架,臺明高度,歇山收山,廡殿推山,建築物各部構件的權衡比例關係。

面寬與進深

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爲“面寬”,又稱“面闊”,深爲“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爲“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爲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柱高與柱徑

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係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爲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爲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爲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爲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中國古建築以長方形爲最普遍,古代建築有哪些構成要素? 第2張

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爲“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爲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爲3釐米,假定柱根爲27釐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爲24釐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爲7/1000。

出水、回水

中國古建築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爲出檐尺寸,稱爲“上檐出”,簡稱“上出”,由於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爲“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爲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爲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佔2份,飛椽出頭佔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