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爲什麼還簽訂了澶淵之盟?

北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爲什麼還簽訂了澶淵之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澶淵之盟,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條約的簽訂與戰爭的走向有着很大的關係,通常是戰爭中的劣勢方付出較大的代價換來和平或政治的穩定。但是在宋朝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當時宋與遼的戰爭中宋朝已經取得了戰爭的優勢,非但沒有乘勝追擊,反而接受了需要賠款的議和,那爲什麼在宋與遼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的情況下,還要接受遼國的議和呢?

優勢已顯,主和簽約

公元1004年,遼國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戰況不利前線告急,宋真宗在收到告急文書後,召集羣臣開始商議對策,大臣們各抒己見,像是王欽若、陳堯叟等大臣畏遼如虎,主張棄都外出避難,宰相寇準極力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提升士氣。不得不說宋真宗絕對是一個好大喜功之人,這一點在他日後封禪就能看出來,因此結合當時的局勢,天子親征就成了最好的選擇,於是聽取了寇準的意見,決定親征與遼決戰。

北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爲什麼還簽訂了澶淵之盟?

據《宋史》記載:“矢中撻覽額,撻覽死,乃密奉書請盟……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

蕭太后的遼國大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其實並未攻下多少城池,眼見重兵防守的城池進攻困難,蕭太后決定避實就虛,直搗開封。雙方大軍在澶州交鋒,宋真宗親自來到澶州城鼓勵將士,宋軍見到天子親自來臨,士氣大振。更有利於戰爭走向的是遼軍主將蕭達凜在前線被牀子弩射中後當夜就死了,而且遼軍一路長途跋涉,遼軍的士氣開始大減,在這種情況下,遼決定與宋議和,而宋真宗本身就怕遼,也同意了議和的請求。

經過談判交涉,雙方簽訂了合約稱爲《澶淵之盟》,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宋朝每年給遼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兩國結爲兄弟之國、雙方互相貿易等等。可能說這個條約對都不願意再進行大戰的雙方都有利,但是宋朝明明在取得優勢的情況下爲什麼還要接受賠款的議和請求呢?

北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爲什麼還簽訂了澶淵之盟? 第2張

真宗懼戰,力不從心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統治者宋真宗的懦弱,在宋太宗北伐遼失敗後,宋朝對遼就從原來的進攻轉爲防守,對遼逐漸也產生了畏懼的心理,原本的宋真宗根本就不想與遼進行決戰,但是又不能棄都逃跑揹負罵名,所以在寇準等人“連哄帶騙”的情況下決定親征,身在前線自然也是心驚膽戰,好不容易有了議和的機會自然是要議和。

當然宋朝此時內部的統治也不安穩,南方各地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斷,西夏也開始蠢蠢欲動,朝中的主和派與主戰派明爭暗鬥,在這種情況下,宋真宗自然感覺到力不從心,說到底就是不想打了。而且由於長年的戰爭,武將的重要性與手中的權力開始增長,這對重文輕武的宋朝來說不是一個好的信號,武將一旦做大,也不利於宋朝的統治。

北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爲什麼還簽訂了澶淵之盟? 第3張

各持所需,互利共贏

戰爭是爲政治所服務的,宋真宗或是此時宋朝的政治需求是什麼?需求無非就是想求一個安穩和平,相比此時宋朝的收入情況來說,在付出少量代價的情況下換來和平也未嘗不可。與此相反的是一場戰爭下來所消耗的錢財或許是每年“歲幣”的數倍,就算是爲了經濟,肯定也要議和了。

而在與遼的多年戰爭中,宋朝都是輸多勝少,這次僥倖能夠佔據優勢,再打下去指不定還會出現什麼情況,風險性太高,恰逢此時對方求和,自然是能和則和了,議和後換來了戰爭的結束,換來了雙方關係近百年的發展,對於當時宋、遼的百姓而言,無疑不是一種理想的結果。

總體來說,此次議和籤合約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宋朝雖然付出了歲幣,但是宋朝生產力高,在後續的貿易中又把這個錢賺回來了,而且還收復了部分的失地。對於遼來說,此次戰爭已經取得了他們最想要的東西錢財,對雙方來說,可以算是共贏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