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澶淵之盟對遼宋兩國有着怎樣的意義?是否值得簽署?

澶淵之盟對遼宋兩國有着怎樣的意義?是否值得簽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澶淵之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澶淵之盟以後,宋遼約爲兄弟治國,開放貿易,使者往來不斷,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整個北方“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保持和平時間最長的時間了,往前追、往後找,沒有那麼長時間的和平歲月。要知道戰爭的殘酷性,血流成河,肝腦塗地,百姓生於亂世,連豬狗都不如。所以有寧爲太平犬,不爲亂世人的說法。

宋朝能否有更好的結果,比如打敗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

澶淵之盟前,宋國一直致力於收復燕雲十六州,完成華夏統一,遼國將燕雲十六州視爲賦稅重地,不肯放手。宋遼雙方,從宋太祖開始到宋太宗時期,已經打過近20年的仗,互有勝負,卻誰也消滅不了誰,因此和平是理性的選擇。

其實雙方也都清楚,但都嘴硬,不肯鬆口。宋太宗親征遼國,結果中箭坐着驢車逃回來,已經氣短了,最後也是因爲這個箭傷導致喪命的。

宋真宗對收回燕雲十六州也沒有多大把握,但也不能說不努力了。雖然十六州不是北宋丟的,但傳統意義上,只有實現了華夏大一統,才能成爲萬衆歸心的皇帝,作爲北宋皇帝有責任收復燕雲十六州,否則難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澶淵之盟對遼宋兩國有着怎樣的意義?是否值得簽署?

而遼國,在於宋朝的交戰中也損失慘重,還被宋國奪去了瓦橋關南的十個縣。這十個縣也屬於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但來自晉國割讓已屬遼國多年,不能平白無故的被宋朝奪走。

遼國蕭太后和主將蕭撻凜這次聚焦大軍二十萬進攻宋國,藉口也是要收回這十個縣,這說明遼國不願意和平,至少當時不願意和平。

但遼軍雖然攻下了幾個州縣,而且非常神走位的到了檀州(濮陽),過了黃河就到開封,威脅到了宋朝首都的 安全。但在軍事上,屬於是孤軍深入,遼軍背後還有十萬以上的宋軍,宋國只要堅壁清野,扼守要塞,遼軍一旦不勝,恐怕回都回不去。

要知道宋軍前幾次進攻遼國,也屬於深入敵境,被堅壁清野,然後各個擊破的,只不過這次是遼軍深入了宋境。北宋名將楊延朗(楊業之子,楊六郎)上疏,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這個意見非常正確。

澶淵之盟對遼宋兩國有着怎樣的意義?是否值得簽署? 第2張

但遼國畢竟有20萬軍隊,兔子急了還會咬人,要殲滅或者打敗二十萬軍隊,沒那麼容易。同樣的,遼國,能不能打勝仗,能不能全身而退,蕭太后心裏沒底。打仗,不慮勝,要先慮敗。最後雙方和平收場,遼國體面撤兵,宋軍不掩殺,雙方的決策者都會長鬆一口氣。

澶淵之盟不是城下之盟

有人提起澶淵之盟,老說宋朝軟弱,簽了城下之盟。實際上,澶淵之盟並非城下之盟,相反在澶州宋軍士氣正旺,佔據一定優勢,還射殺了遼軍主將蕭撻凜。遼國更希望和談,遼國通過宋朝的一個降將轉達了和談之意,相當於遼國求和。

城下之盟,肯定是不平等條約,但澶淵之盟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條約,主要條款如下:

澶淵之盟對遼宋兩國有着怎樣的意義?是否值得簽署? 第3張

宋遼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後世仍以齒論。

宋遼以白溝河爲界(遼放棄瀛、莫二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4條,3條都是完全平等的,第3條宋朝要給遼國歲幣30萬,被認爲宋朝要向遼國納貢,認爲是宋朝打不過遼國,花錢買和平了,甚至說是稱臣了,都不客觀的。實際上這30萬隻是遼國認爲是瓦橋關南十個縣的賦稅收入,本來是遼國應得的,現在被宋國佔了,宋國應該把應得的賦稅交還遼國。

簽訂合約之後,雙方不再言兵事,宋朝裁撤了邊關重鎮,減少了大量軍事支出,也有助於發展經濟,恢復生產,從這一點上也是更值得。

澶淵之盟唯一的問題就是打破了中原王朝唯我獨尊的天朝意識,不得不承認一個平等的兄弟之國存在,儒家士大夫接受不了。這也是隨後宋真宗要封禪泰山,藉助道教來解釋不追求天下一統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