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北宋第一場勝仗和澶淵之盟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御駕親征

公元1004年的秋天,秋風肅殺。

邊關告急文書一夕五至,宋庭內外通宵達旦,焦灼不安。

宋人打不過遼,彷彿像一道深可見骨的傷痕,牢牢印刻在宋朝君臣的心底。

沒有男兒不熱血,沒有壯士甘爲奴。

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

參知政事王欽若,攜朝笏出班,奏請宋真宗遷都升州(今南京)。

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攜朝笏出班,奏請宋真宗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新帝登基,朝局未穩,兵馬糧草準備不足,遼人就爲打一個措手不及。

事實上,遼人等這個機會已經等了太久。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遼景宗皇帝崩逝,年僅12歲的兒皇帝耶律降緒繼位,太后蕭綽臨朝聽政。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趙光義發兵二十萬分三路伐遼,想一舉收復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

初期戰事極爲順利,宋廷收復了不少失地。

但隨着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市)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三路大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

監軍王侁和主帥潘美指揮失誤,怯陣先退,致使斷後的楊業陷入重圍,壯烈犧牲。

此戰的失利,導致宋人元氣大傷,對遼的關係由進攻轉爲防禦。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而今,歷史又重演了。不過戰爭的雙方發生了對調。遼人傾舉國之力,來勢洶洶,打算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宋朝。

在實力相差過於懸殊的情況下,正面對戰遼國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不如暫避鋒芒修生養息,以圖東山再起

宋真宗趙恆的眉頭深鎖,威嚴的目光掃過羣臣。他知道羣臣說的有理,可是他心有不甘。

他一旦下令遷都,宋人將永遠被籠罩在畏懼遼人的陰影之下,擡不起頭。這將是太祖陳橋兵變以來,整個大宋的至暗時刻。

如果貿然下令出兵,萬一倉皇兵敗,無異於面臨滅國之險。

蕭太后打得一手好算盤,遼國內部對她和韓德讓的苟且之事議論紛紛,朝局多有動盪,她借戰爭來轉移遼國貴族的視線。

贏了,沒人敢置喙她的權威,和局,她能就此安定邊境。

輸,可能性幾乎爲零。

此刻的朝堂,靜的能聽到針落下來的聲音。羣臣屏息凝神,都在等着真宗做最後的決定。

幾個提議遷都的大臣,甚至把目光迎向真宗,熱切期盼着真宗同意他們的提議。

滿朝文武,只有一個人,看出了真宗眼底的憤怒,心中的熱血。

他就是任職副相才一個月的寇準!

“提議遷都之人動搖國本,都應斬首!只要依臣之計,大宋尚有勝算。”

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

一時之間,驚異的目光、懷疑的目光、嘲諷的目光、鄙夷的目光,盡數投射在寇準身上。

寇準悠然出班,氣定神閒分析起戰局:

“遼兵孤軍深入,糧草不繼,將士疲敝,此乃兵家大忌。我城高牆堅,糧草充足,可迎持久之戰。太后蕭綽舉全國之力攻宋,全靠動員各大世家出兵出銀,各大世家爲了彌補自身消耗,爭奪蕭太后所許諾的利益,必然人心不齊。而我大宋爲了保家衛國,必然拼死一戰,古云哀兵必勝。昔日遼國戰勝,最有利的不是將帥勇猛,不是高明,而是遼軍鐵騎,所向披靡。而我方,跟遼軍演戰數十年,現已造出令遼國人真正懼怕的剋星。”

寇準所言,有理有據,擲地有聲,驚醒了朝堂裏的一些人。

“宋人抗遼也有勝算”的念頭第一次在大臣們的心中閃過。

“卿所言,遼人的剋星是何物?”

“臣請官家答應一件事,臣方可說。”

“你且說來,只要能打贏遼人,便是答應你十件、百件也沒什麼不可。”

“臣請陛下御駕親征。”

朝堂上的氣氛又凝了一瞬,朝臣們像炸裂一般,馬上站出來反對。

“官家萬金之軀,豈可涉險?”

“戰事危急,官家應坐鎮後方,決勝千里之外,豈能學士卒衝鋒陷陣?”

“國體爲重,請官家三思……”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2張

聽到寇準說請他御駕親征時,趙恆心中不是沒有動容。

他不是尋常的王族貴胄,只知錦衣玉食,結黨營私。

少時,他在諸王中最受太祖偏愛,因他與兄弟遊戲時,尤喜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屢屢得勝。

隨着年紀增長,他自知有太子、二哥在前,皇位根本輪不上他,再表現鋒芒,無異於自招禍患。誰知,大哥二哥相繼出了事,皇位真的落在了他身上。

太祖看中他,不僅是因爲他的勇氣,更是欣賞他的果敢謀略。

江山危亡肩負於他一人,他趙恆要擔得起,也要守得住。

“朕方纔已經答應寇相,金口玉言,但無更改!朕決定御駕親征,守江山,朕相信寇相,也相信諸卿,各自去準備吧。”

二、戰爭利器

1.戰略自衛

決定戰事,只需要一瞬間。

但要想擊退遼軍,敵我雙方差距過於懸殊,宋人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從兵力上,遼人兵分三路。包括貴族麾下兵強馬壯的私甲部隊,平時充當領主的侍衛,戰時則和領主一起衝鋒陷陣;其次還有東北能征善戰的奚人、渤海人以及西部邊區的党項等部族,弓馬嫺熟;以及作戰經驗豐富的契丹駐軍和幽雲漢人部隊,來勢兇猛。

按照宋軍幾十年來對遼的戰鬥經驗,勝率不足10%。

宋軍選擇以攻爲守,同時緊急徵調威虜、保州和河東等地駐軍去進攻燕雲,期望分散遼軍的兵力。

可遼國方面早就有了防備,輕鬆擊退燕雲守軍,率騎兵快速推進到瀛洲城下,開始打造攻城器械。

不過,遼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攻城器械——拋石機有缺陷。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3張

遼軍的主力是騎兵,騎兵以靈活性和衝擊力著稱,爲了行軍速度快和出奇制勝,勢必要捨棄大型輜重和器械。

因此,遼國製造的拋石機體型小、手臂短、彈性差,根本不能撼動宋軍牢固把守的城池。

於是遼軍主帥,決定用冷兵器時代傷亡最大的人海戰術攻城。

誰當死亡先鋒?當然是少數民族的奚人部隊。

前排奚人部隊舉着盾牌,忍着箭雨,扛着雲梯前進。

他們身後則是全身披掛甲的重裝弓箭手和遼軍工兵,也不時發射石彈來打擊城頭的宋軍。

城樓上的宋軍也用了投石機。

不過,從樓上拋石和從樓下拋石可不一樣,高牆上的宋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射程更遠,打得更準。

幾輪交鋒之後,遼國攻城的先鋒一排一排倒下,沒佔到半點便宜,統帥只好下令退兵。

當天夜裏,遼軍摸索出城牆的射擊死角,順勢在城下砌起土丘。

遼將軍親自擂鼓助威,士氣大振。

在遼方投石機的掩護下,奚人的步兵把鑲鐵盾牌頂在身前和頭頂,瘋狂的衝上土丘,拼命從城牆上的射擊死角攀爬。

宋軍只能以石塊和滾木往下狠砸,並將提前煮沸的熱油也全部傾倒下去。奚人的部隊因爲密集部署在各處土堆附近,被滾木直接掃倒一片。很多人被沸油淋遍全身,接着受到守軍火攻。不得不倉皇結束了第二輪攻擊。

遼軍此後圍攻瀛洲十多天,陷入苦戰停滯不前。後方糧草吃緊,前方人員損失過大,遼聖宗只能選擇繞過瀛洲,繼續朝南方進軍。

2.戰略相持

11月25日,遼國部隊趕到了德清(今清奉西北)駐軍附近。

這一戰,遼軍發揮了戰陣的優勢。

長矛手分列第一排,第二排是弓弩部隊,數萬騎兵從三面包抄宋軍。

宋軍的戰陣一旦被遼軍的騎兵衝散,就陷入了無數弓箭手和長矛手的攻擊範圍,傷亡過半,士氣消耗嚴重。

包抄在左右兩翼的遼兵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戰機,催動戰鬥力最強的皮室軍和領主的私甲兵衝鋒,很快就將宋軍的步兵截成兩半,只有少量部隊突圍成功,其餘人不是戰死就是被俘。

不久,遼軍又殲滅了駐紮在澶淵附近的通利軍,徹底掃除了來自側翼的危險。通往澶淵的道路被打通了。

連戰連捷的遼國人士氣高漲,契丹貴族開始考慮佔據整個黃河以北,作爲他們參加此次遠征的報酬。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4張

3.戰略反攻

而之前的所有戰況早在寇準的意料之中,他的祕密武器牀弩就在澶州,總算能夠派上用場。

牀弩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騎兵的噩夢,稱得上戰場的死神。

北宋初年,宋太祖“嘗令試牀子弩於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別造千步弩試之,矢及三裏”。此時的牀弩射程已經達到了1075米。

開寶年間,魏丕將三張巨弓結合在一個四腳木架,以硬木爲杆,鐵片爲翎,用百人絞軸張弦,由專人進行瞄準,最後由大力士用巨斧擊發牀弩。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5張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6張

經過太祖至真宗朝幾十年的改進,“舊牀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三弓八牛弩由此誕生。

新一代的牀弩射程達到了1536米,這已經是現代狙擊槍才能達到的距離了,這也是冷兵器時代所能達到的極限。

三弓八牛弩發射的箭矢,有一種叫斗子箭。

“系鐵鬥於弦上,鬥中著常箭數十隻,凡一發,可中數十人,世謂之斗子箭,亦云寒鴉箭,言矢之紛散如鴉飛也……”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7張

這一天,遼軍主帥蕭撻凜率數十騎,在澶州城下查看虛實。

宋將張環,瞅準機會,瞄準射擊,用三弓八牛弩命中蕭撻頭部,直接擊穿頭盔,遼軍主帥當場斃命。

也是在這一天,宋真宗剛好趕到了前線,宋軍士氣大勝,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遼人不可戰勝的神話被徹底打破。

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和輸家,具備了信心、勇氣、實力的一方纔會贏得勝利的獎賞。

得勝的那一晚,這個宋國,徹夜難眠……

三、檀淵之盟

遼國蕭太后不想陷於苦戰,多次派遣使者請求和談,大宋贏得勝利,佔有和談的主動權。

宋真宗派遣曹利作爲使者,許錢百萬。寇準知道後,卻指着曹利用說:“超過三十萬,提頭來見。”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宋遼兩國簽訂瞭如下條約:

1.遼、宋爲兄弟之國,宋爲兄,宋尊蕭太后爲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2.以白溝河爲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隍城。

3.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北宋第一場勝仗的戰爭利器是什麼?打贏了仗爲何還要籤澶淵之盟? 第8張

四、檀淵之盟影響

歷史上,對檀淵之盟多有褒貶。

很多人認爲,宋國向遼國“納貢”,互稱兄弟,有失國格。

檀淵之盟後,宋遼之間長達25年,再無戰爭。從經濟上來講,宋國向遼國繳納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在互市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於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爲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且低價購買許多馬匹用於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了遼朝,以致其之後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侵。

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客觀上促進了宋遼兩國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從結果上來說,檀淵之盟達成了宋遼兩國的雙贏,也開創了後世多元外交手段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