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范蠡身上有什麼故事?他與勾踐是什麼關係?爲何被稱爲商聖?

范蠡身上有什麼故事?他與勾踐是什麼關係?爲何被稱爲商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范蠡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范蠡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他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商業理論家,而與范蠡有關的最有名的故事,可能還是要屬他和西施兩人之間的故事了。不過范蠡自然不會只是因爲和西施之間有一些傳說就出名,范蠡被後人譽爲“商聖”,從這個名號裏面就能看得出來,范蠡在商業方面的能力真的是非常厲害的,那麼究竟范蠡有多厲害,他的這個名號又有多厲害呢,今天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范蠡身上有什麼故事?他與勾踐是什麼關係?爲何被稱爲商聖?

1、范蠡與勾踐有何關係

衆所周知,一般陪着皇帝打下天下的功臣,最後結局都不怎樣,雖然他們爲皇上打天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要知道這些人最瞭解皇上,陪皇上曾經出行入死,而且也都很有實力,兵權在手,皇上登基後,最先忌憚的就是這些陪自己打天下的人,很多都會被殺掉。這在歷史上是常有的事兒,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物,他在陪皇帝重新拿回天下後,而且自覺的遠離朝政,還用另一個身份在外面活得十分瀟灑。

這個人就叫范蠡,他出身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范蠡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傳奇的人物,本來范蠡一門心思只想從政,爲國家鞠躬盡瘁,誰知道楚國有個規定,那就是貴族才能入朝爲官,這讓范蠡十分的難過,所以當時他認識了文種,兩個人關係不錯一起去了越國,到了這裏范蠡的確可以做官了,可是卻沒有辦法得到皇帝的重用。

他一直在等待着機會,終於,在吳國和越國打仗的時候,當時吳王知道越王去世,所以想要趁這個機會打越國,結果卻被剛上位的勾踐給打了個傷殘,回到吳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而且告訴自己的兒子夫差,一定要替他報仇,滅了越國,夫差一直都謹記父親的這句話,大力發展軍事,一門心思要攻打越國,越國準備提前先打,但是范蠡請求不要動,越王不聽,最後被吳王給打垮後,這纔開始重視范蠡。

當時越王派文種,去和吳國求情,而且越王勾踐也和夫差表示,自己願意帶着家室,去吳國爲奴爲僕。然而夫差被勝利衝昏頭腦,想同意,但是被伍子胥給阻止了,結果文種知道後,就去給吳國的宰相送禮,宰相收到好處就在夫差耳邊說滅掉越國的各種壞處,最後夫差不聽伍子胥的,接納了越王來到吳國。這個時候范蠡主動提出,要和越王一起前往爲奴,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受盡了屈辱,夫差曾聽說過范蠡的聰慧,所以想拉攏他,被范蠡拒絕,越王更加感動。

范蠡身上有什麼故事?他與勾踐是什麼關係?爲何被稱爲商聖? 第2張

2、范蠡爲何被稱爲商聖

就這樣,勾踐每天嘗苦膽,告訴自己,永遠不能忘記今天,在吳王鬆懈之下,越王更加聽話順從,徹底讓吳王放鬆,並且,范蠡還想出了一個法子,他在各地蒐羅美人給吳王,最後找到了個最美的,也就是西施,西施在經過范蠡培養後送給吳王,吳王徹底淪陷,最後越國的實力變強,一舉滅掉了吳國。

在勾踐最困難的時候,范蠡選擇幫他一把,但是在功成名就後,范蠡選擇退出歸隱,當時他和好朋友文種說,一起走,但是文種貪圖功利,最後還真的被勾踐逼到自殺了,聽聞在范蠡走的時候,西施也一起被帶走了。他選擇用自己的商業頭腦,開始了經商之路,在這一方面他有着過人的天賦,而且會把自己掙來的錢用來濟貧,在當地名聲都很好。

爲何范蠡在好幾次換地方之後,仍然都能再次成爲當地的富商?其實有這幾點經商要領,第一:環境,他很會利用環境,不會去衝動的決定,瞭解關係就懂得供需。第二:他很會抓去時機,不會盲目的去出手。第三:他懂得在高的時候拋出,在低的時候買進。第四:做買賣,一定要質量過關,他不會把商品放得太久,這樣別人就會喜歡用他的東西。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薄利多銷,他懂得個這個道理,現在很多商家也是如此。

其實不管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范蠡都不會碰一個字:貪,在政治上他不貪功名利祿,他懂得什麼時候退出,在商業上,他懂得不貪小便宜,而且會把自己的錢掙錢給那些窮困的人,正是因爲這樣,范蠡的名聲很受不錯,而且生意也越做越好。

范蠡身上有什麼故事?他與勾踐是什麼關係?爲何被稱爲商聖? 第3張

3、范蠡有什麼故事

范蠡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家中排名第二,從小便聰敏機智,而其父母雖是農民但文化素養較好,不然就不會給他取“蠡”爲其名,還給他起了字爲“少伯”,也從這裏可以看出他父母對范蠡的厚望。范蠡從小在學堂裏上學,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養,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德才兼備,年幼時便有鴻鵠之志。可惜他的父母早逝,范蠡便跟着兄嫂生活,不喜農耕,只會讀書,曾一度被鄉里人不恥。

後結識好友文種,兩人均是空有一腹學識卻報國無門便投奔越國,成爲越王的左膀右臂,輔佐勾踐重振越國,爭霸一方。深知“鳥盡弓藏”之理的范蠡明哲保身逃離越國,開始他的經商之路。范蠡先後在齊國、陶做生意,因其非凡的經商之道使其幾度聚集萬貫錢財,且中途因樂善好施幾度散盡錢財,爲百姓所稱道,後人因此拜其爲“文財神”,讚歎他卓越的商業才能和崇高的品德。

范蠡是春秋時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獵,是一個難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時辭官,在重農輕商時棄官從商,憑藉自己非凡能力和艱苦奮鬥聞名天下。

范蠡爲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關於范蠡遷徙的原因均是爲了保身,且兩次均改了名字,且說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義。

范蠡從越國遷到齊國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鴟夷子皮,這其中含有深意,則是范蠡爲了紀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當初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處死還將其屍體裝入鴟夷拋入湖中。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國時,范蠡列了六條夫差的罪狀,其中第一條便是殺死忠臣伍子胥,可見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齊國的范蠡發家致富後,還不停的打聽伍子胥的兒子,因爲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後來找到了他,范蠡不僅給他錢財還教他如何賺錢,遂伍子胥的兒子後來成爲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學者認爲范蠡取這個名字是爲懷念西施。

范蠡身上有什麼故事?他與勾踐是什麼關係?爲何被稱爲商聖? 第4張

范蠡在一次遷徙到了定陶,改名爲陶朱,人稱“陶朱公”,這可能與范蠡想遠離朝政之事相關,他一開始遠離越國是因爲“敵國亡,謀臣亡”的遠見。後來從齊國到定陶是爲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險,遂以“逃誅”之意取名。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被司馬遷載入《史記》,財物對范蠡來說不過和權勢一樣不足爲道,功成身退的范蠡在數十載間,“三致千金三散千金”不僅表現其非凡的智慧,也表現了他樂善好施的美德,被後人稱爲“商聖”和“文財神”。

范蠡和文種等人成功幫助勾踐報仇復國,立了大功的他被勾踐封爲上將軍,嘉賞衆多財寶,范蠡可謂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地位。但甚有遠見的范蠡爲了明哲保身,便瀟灑辭官,放棄這高官厚祿,將所得財寶分給友人等,自己攜帶少量錢財而走,不再回來,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這二聚二散說的是范蠡離開越國到了齊國之後,更名改姓爲“鴟夷子皮”,後文獻中記載范蠡“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遂得到齊國百姓推崇爲相,認爲其賢能。但范蠡深知朝政艱險,且當初爲了遠離政治風波逃離越國,現如今怎會再次踏入虎穴呢。

而且當時齊王爲傀儡皇帝,政權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爲人精明怎會不知道田常送來宰相印只是逢場作戲呢,遂拒之。而後將自己財產分予鄉鄰,遷至定陶。

在定陶沒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優勢行商,再次成爲家財萬貫之人。後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殺人罪,便讓家中兒子帶着一車黃金前去探望,本該小兒子去辦此事,但無奈大兒子堅持要去,之後只帶着次子屍體而歸。范蠡早知會有此結果,因大兒子深知錢財不易得,而小兒子勝在家庭富裕時,不知如此,本來范蠡派小兒子去是因其能捨錢財。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