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西漢獨尊儒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引言

從戰國末期到西漢,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體趨勢是走向統一的,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百家爭鳴。到了秦朝,統一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建立。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國家統治,在思想上,實行了“焚書坑儒”和“以法爲教”的政策,抵制儒家思想,講究嚴刑峻法,倡導依法治國。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西漢王朝

西漢前期,中央政權推行黃老學派的無爲而治思想,講究道法自然,與民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無爲統治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然而,儒學取代黃老學說的過程依舊十分艱難,這個過程也反映了西漢政府治國方略的巨大轉變。

一、 無爲而治的道家思想和內憂外患的現實衝突

漢代建立後,中央政權主張實行無爲而治的治國思想政策,其主要思想主張無爲而治以達到無所不爲的目的。在政治上,主張國家要減輕自秦朝以來的嚴刑峻法,儘量不改變過去的政治制度,“尊而勿失”。在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減免賦稅,儘量不修建重大工程,不勞民傷民,不浪費人民資源和財力。在外交上,應該採取溫和、和平等態度,儘量減少戰爭的爆發。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經濟在文帝、景帝時期進入了一個繁榮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武帝即位之初,國家經濟達到頂峯。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第2張

盛世繁華

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描述道,漢武帝在政期間,國家一切相安無事,如果沒遇到什麼旱水災,百姓自給自足,政府財庫富裕。京城的錢財積累到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腐朽了也數不清錢的數目,糧倉成年累計,都腐爛得吃不了了。儘管有點誇大其詞,但休養生息政策給西漢帶來的繁榮還是足以說明的。

然而,過分強調不幹政,弊端總會顯現,於是政治矛盾開始出現。在經濟上,由於政府幹預的比較少,民間土地的兼併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要麼淪爲流民,要麼依靠強大的地主,形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在政治上,地方諸侯勢力膨脹,這對統治者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在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便是西漢諸侯問題的全面爆發。在外交上,匈奴勢力強大,不斷侵擾邊疆地區,而南越等國也反覆無常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第3張

漢初七國之亂

因此,這些地方和外部出現的新問題很難通過過去的無爲政策來調整。無爲必將被新的統治思想所取代。當時,儒學通過荀子、賈誼、董仲舒等人的不斷吸收了法家、陰陽學等學派的思想,對儒學進行改造,使之成爲一種服務於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服務的新儒學。因此,新儒學取代黃老學派已成爲一種新的歷史發展趨勢。

二、步履維艱,漢代獨尊儒術的確立充滿了艱辛

漢武帝繼位之初,就有許多朝中大臣已經開始支持儒學,漢武帝也非常喜歡儒學,因爲他從小受過魏綰等儒生的教育。然而,在漢武帝之初,國家的真正權力仍掌握在竇皇后手中,而竇皇后是黃老派的堅定捍衛者。

她曾要求宗族成員學習《老子》等道教書籍,違者都會受到懲罰。早在漢景帝時期,儒家學者轅固生就差點被竇太后處死。因此,漢武帝在推行儒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巨大的阻力。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第4張

影視劇中的竇太后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下令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員向朝廷推薦賢明敢於直諫之人,即招賢納士。當時,魏綰提出,推薦的人才必須是儒生,漢武帝同意並實行了這一政策,這是“獨尊儒學”的第一次嘗試。然而,由於竇太后的巨大權力,獨尊儒術只能成爲一紙空文。

第二年,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建議漢武帝能夠自己親政,並建議上書不要經過竇後。結果,趙綰和王藏被捕入獄,被迫自殺,這表明竇太后的權力依舊十分頑固,而處於繼位之初所謂漢武帝顯然不是竇太后的對手。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武帝與竇太后的爭鬥中取得了勝利,漢武帝漸漸掌握了軍權,黃老學派也開始退出政治。第二年,竇太后去世,標誌着無爲時代的正式結束。

三、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統治,獨尊儒術的實施給西漢社會帶來了異常的繁榮

在竇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再次發佈了一個推舉賢良的策略。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第5張

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並向漢武帝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推行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理論,將君權的合法性歸於天命,神化君權,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學”,認爲應禁止非孔子的學術活動,統一思想。三是建立太學,以儒學治國,培養人才,在民間大規模建立學校,教育人民。

漢武帝很快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開始全面推行儒學統治。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命令公孫弘在長安建立太學,太學是以博士任教授。在地方一級,漢武帝下令建立地方級學校,地方教育體系建立了起來。

太學儒學子弟是“博士子弟”或“太學子弟”,享有免除賦役的特權。這些學生經過嚴格的考試程序,有機會被選入朝廷,從政當官。此後,學習儒學成爲做官的主要途徑。

大約10年後,漢武帝開始對儒家禮儀制度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改名爲“元鼎”,接受了儒家的天命觀。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進行大規模的封禪活動,改定禮制和曆法,漢武帝推行的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自己的君主權威地位。

西漢獨尊儒術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儒術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第6張

《春秋公羊傳》

在法律上,儒家思想開始滲透其中,鑑於秦朝刑法的嚴峻的教訓,過分講究刑法往往不得民心,所以暴亂纔會四起,反抗王朝統治。西漢儒家開始“以禮入法”,運用儒家思想進行刑法改革。

董仲舒、公孫弘以《五經》爲立案依據,得到漢武帝的支持。至此,儒家經典具有法律效益。漢武帝要求諸子學《春秋公羊傳》,爲以後處理國家事務打下良好的基礎。董仲舒寫的《春秋決獄》的實施,標誌着儒家經典的法制化,有效解決了儒家倫理與法律之間的矛盾。

當然,儒家思想的弘揚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充分的體現,漢武帝在儒學的指導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制度改革,如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中外朝制度等等,實現了由無爲而治到大有作爲的轉變。

結語

爲了適應漢武帝加強專制集權的需要,新儒學得以全面推行並且獨立起來,自漢代以來,儒學一直是歷代的官方思想,儒學在吸收其他學派和宗教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地發生着革新。

董仲舒的尊儒思想是適應西漢政治、思想和社會轉型需要的一項重大舉措。西漢治國方針經歷了廢除刑法、討論明堂的建立、增設博士、抑除黃老、制定良策、任命儒士等六個階段。

從政治的開放走到理論的完善再到組織的實現,構成了一個危險而壯闊的歷史過程,這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漢代的儒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爲後世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束縛了民族思想,使學術自由成爲後世一些有志之士的奢望,因此中華民族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參考文獻

《漢書》

《春秋公羊傳》

《春秋繁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