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漢武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或許大多數人自從上小學起,就從歷史教材、通俗讀物,甚至是學術論著中得知: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實現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

儘管現在學術界在“獨尊儒術”究竟是公孫弘,還是董仲舒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究竟是田蚡,還是漢武帝?西漢歷史上,究竟有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行等問題上,還存在分歧和爭辯。但從總體上來看,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應是史實。問題關鍵在於:漢武帝是否因真心信仰儒家學說,而使之“獨尊”?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不是漢武帝,是誰真正實現了“獨尊儒術”?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一、漢武帝爲政之實質——“以霸王道雜之”

在漢朝前期“黃老學說”盛行的時代,漢武帝自小接受的卻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漢景帝立劉徹爲太子,任命傾向於儒學的衛綰爲太傅,復拜大儒申公的弟子王臧爲太子少傅。

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詔令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時任丞相衛綰上奏曰:“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其奏議被漢武帝採納。

在尊崇儒學的竇嬰、田蚡支持下,儒家學說一度盛行:“嬰、蚡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爲御史大夫,王臧爲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以禮爲服制,以興太平。”

此次儒學復興,因“趙綰請毋奏事東宮”,同時侵害了諸宗室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竇太后爲首的守舊派的抵制和反擊,“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蚡”。

竇太后去世後,“武安侯田蚡爲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漢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第2張

漢武帝尊崇《春秋公羊》學,又曾習《尚書》,晚年又習《詩》。立太子後,詔衛太子受《公羊春秋》。衛太子死後,武帝立幼子劉弗陵爲太子,命蔡義、韋賢以《詩》進授昭帝。

武帝時,詔書頻頻徵引儒家有關經典文句,以加強皇帝詔令的權威性,蔚成風尚。儒學對西漢一代政治、經濟、法律、禮儀制度、民族關係、教育、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施加強有力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漢武帝雖尊儒,但他並不欣賞那些拘守儒家學說,不知時宜變通的“腐儒”,他更欣賞能將儒家學說與治世妥善結合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兒寬,居官可紀。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之。”

據對漢武帝一朝官僚出身階層的統計,也可看出,在三公九卿、王國相、郡太守帝國中、高級官僚隊伍中,與其他階層相比,儒吏甚至不佔任何優勢。

這也充分說明,漢武帝儘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其爲政實質,依然如其曾孫,即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中的“霸王道”,後世一般將其解釋爲“霸道(法家)”+“王道”(儒家)混用,另一常見的術語,則是“儒表法裏”。

二、漢元帝時皇家宗廟制度儒家化改制

漢元帝劉奭(生卒年:前74年—前33年。在位年:前49年—前33年),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子。少時即好儒,曾因此差點被廢:“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第3張

劉奭即位後,在儒者出身的丞相韋玄成等人支持、推動下,對西漢初確立的與儒家經典不合的皇家宗廟制度,進行了改革。這次改革,是分兩步完成的:

第一步是將自漢惠帝至漢宣帝時期,在郡、王國爲高帝劉邦、文帝劉恆、武帝劉徹修建的167所宗廟,一概拆毀。這次改革,很順利的推行完成。

第二步是仿效儒家經典記載的“七廟”禮制,實行漢朝皇家宗廟“毀廟”禮制。這次改革,因牽涉到對漢文帝、漢武帝歷史地位的評價,及漢武帝晚年爆發的“巫蠱之變”這一敏感時政,在統治階層內部引發了劇烈的爭辯。漢元帝、韋玄成爲彌縫諸派異說,可謂絞盡腦汁,改制方案多次推翻重製,前後延宕一年多的時間,韋玄成提出的兼顧衆臣意見,表面上符合儒家經典的改制方案,才無異議地獲得通過。

這一方案是:皇家宗廟有高、文、景、武、昭、皇考(宣帝父劉進)、宣7所,符合《禮記》等“天子七廟”規定;上述7廟分屬“君統”(高、文、景、武、昭、宣)、“宗統”(高、文、武、昭、皇考、宣),實質爲“六廟”之制。

三、漢成帝時郊祀、職官制度儒家化改制

漢成帝劉驁(生卒年:前51年—前7年。在位年:前33年—前7年)雖在歷史上因貪酒好色,外戚擅政,一直蒙受“差評”。不過,西漢帝國郊祀、職官儒家化改制,卻是在漢成帝在位期間完成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第4張

儒家經典記載,西周時有祭祀天、地的郊祀禮:冬至日在京城南郊圜丘(或作“圓丘”,自然形成或人工修建的圓形土丘)祭天,夏至日在北郊方丘(自然形成或人工修建的方形土丘)祭地。

在中國古人觀念中,天爲陽,地爲陰。冬至日是陰盡陽生之日,所以選此日祭天;夏至日是陽盡陰生之日,所以選此日祭地。南方爲陽,北方爲陰。所以祭天的地點在都城南郊,祭地的地點在都城北郊。天爲圓形,地爲方形,所以祭天壇“圜丘”爲圓形;祭地壇爲方形。因祭地壇四周環水,以象四海,故亦稱“方澤”。今北京的天壇、地壇,即明清時期皇帝大致仿效周禮,舉行郊祀禮的場所。

春秋戰國時,秦信仰“五帝”,先後修建西畤、鄜畤、畦畤(白帝),密畤(青帝),上畤(黃帝),下畤(炎帝、赤帝)。秦統一後,將六畤改爲雍(秦國故都,今陝西鳳翔)四畤,皇帝每三年的歲首十月,在雍地修建的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四畤,祭祀青、黃、赤、白四色帝。

漢承秦制,劉邦又於雍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漢文帝又在渭陽修建五帝廟,於四月舉行祭禮。漢武帝即位初,也於雍五畤祭祀五帝。後來,他又採納方士繆忌的建議,以“泰(太)一”爲地位最尊的天神,降五帝爲“泰(太)一”輔佐;在京城長安東南郊修建“泰(太)一”祠,舉行祭祀。漢武帝后又爲天一、地一、太一修建神祠。漢武帝還在甘泉宮(位於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修建泰畤,稱甘泉泰一,祭祀天地。

元鼎四年(前113年)冬,漢武帝又在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修建后土祠。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第5張

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十二月,在儒者出身的丞相匡衡推動下,分別在長安城南郊修建圜丘,在北郊修建方丘。翌年正月,在南郊祭天,三月,在北郊祭祀后土。這是漢代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開始。這一遵循儒家經典實行的郊祀禮制,雖在成帝、哀帝時,或因皇帝無子嗣,或因皇帝多病,曾兩度廢罷。但自王莽再次仿效周禮制定郊祀禮制後,歷代皆大致遵循不變。

《周禮》、《禮記》等儒家經典記載,周代中央,實行天官(冢宰、大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制。

秦實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爲首的“三公九卿”制。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第6張

漢成帝前,西漢中央職官基本沿襲秦制,僅對“九卿”若干職官名,進行了變革。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真相是怎樣的?真的是他實現的獨尊儒術嗎? 第7張

漢成帝時,改三公官名: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 年),改丞相爲大司徒。這一系列改動,顯然是受儒家學說影響的結果。

漢武帝雖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但他並非真心尊崇儒家學說,而僅僅將儒家學說作爲雕飾、粉飾統治的工具。漢武帝施政的本質,依然是雜霸、王之道,唯利是圖,無常式可循。真正信仰、尊崇儒學的,反而是飽受後世詬病的漢元帝、漢成帝。他們在位時,分別推行的皇家宗廟、郊祀、職官諸制度的禮制化、儒家化改制,恰恰是其尊崇儒學的真實體現。清代皮錫瑞《經學歷史》曰:“元、成以後,刑名漸廢。上無異教,下無異學。皇帝詔書,羣臣奏議,莫不援引經義,以爲據依。國有大疑,輒引《春秋》爲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