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麼影響?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漢武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自秦一統天下之後,儒家一直想躋身朝堂,獲得話語權。但其主張的分封制不被秦始皇所喜歡。

秦始皇多強勢的一個人,他會允許將自己的權力分封出去?所以儒家的分封制在秦始皇面前只會吃癟。

秦始皇只是在地域上統一全國,但在思想上六國中還是各過各的。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六國遺民潛藏在民間了。

秦國統一靠的是秦始皇個人強大的武力,形式上的統一。因此始皇帝一死,六國遺民就開始造反了。胡亥也好,子嬰也罷,都沒有始皇帝手腕,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秦始皇光想着制度上管理六國,卻不曾想過從思想上管理六國。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麼影響?

到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他吸取了秦國滅亡的教訓:既沒有否定郡縣制,也沒有否定分封制。而是將二者合一,變成了漢朝實行的郡國制——郡縣與諸侯國並存。

這個時候儒家的叔孫通,趁着漢朝新立,禮儀不完善的空擋,接近了劉邦。人才會不會被任用,關鍵看這個對君主有沒有用。叔孫通便瞅準了劉邦的軟肋:帝王威儀。

叔孫通帶着儒生們制定禮儀、規範,讓大臣們學習。煥然一新的朝堂使得劉邦發出“吾乃今日知爲皇帝之貴也”。

權力的滋味,一旦嚐到,誰也無法擺脫。“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估計是每一個“男人”的夢想。

但漢朝的皇帝過得確實不怎麼樣,權力的大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政治手腕(漢文帝就是劉氏宗親與功臣集團博弈之後的結果)。皇帝能幹掌握的權力便多。皇帝昏庸就可能成傀儡。

漢武帝便是一個精明能幹的皇帝,他不會允許自己的權力受到影響。誰對漢武帝的權力威脅最大?漢朝的丞相。

漢初丞相權力極大,爲百官之首,代替天子掌管百官。武帝雄心勃勃,自然不願意讓丞相等官員限制了自己的手腳。

那麼他就得想法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這個時候董仲舒提出了獨尊儒術。

當然那個時候,儒家已經遍佈漢室朝堂了。諸位可以想想,若儒家在朝堂上處於弱勢,那麼哪怕漢武帝再強勢,罷黜百家也不會太容易。

更何況,信奉黃老竇太后還活着,以她的能力與權勢,也不過稍微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而沒有妄加干涉。一是老太太看出來儒家當權是大勢,二是儒家當權有利於君權專制。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麼影響? 第2張

對於當時漢朝內遍佈的郡國,遠遠達不到中央集權的高度。但儒家能幫忙,可以幫漢武帝收回自己的權力。

尊儒對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有好處,自然要“提倡”。但他沒想到儒家在官場上的發展,導致了世家的出現,而繼世家之後又出現了所謂的“官僚階級”。

魏晉南北朝是世家與皇權並立的時代,而隨着唐宋科舉的發展,世家沒落官僚崛起。

有人說,科舉制度使得寒族崛起,使得世家不能再獨霸朝堂。

這句話也沒錯,但加入唐宋明官場的寒族,他還會是寒族嗎?不,他只會變成一個官僚。

儒家講究入世,沒有加入朝堂前總是有着各種各樣的抱負。可一旦加入朝堂,又有幾人可以保持初心?又有幾人不爲權力所迷惑?

儒家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忠君”思想。魏晉時期的朝堂官員,大多數都是儒家經學傳世的世家。但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又有幾個忠臣出來說話?

晉朝的大孝子王祥(二十四孝臥冰求鯉的那個),聽說曹髦被弒,立馬大哭,一邊哭一邊嚎:“老臣無狀啊。”但是司馬炎登基後,王祥繼續當他的大晉太保,至於曹髦,是哪個?

他的弟弟王覽便是東晉王氏一脈的祖宗(王敦、王導的爺爺,王羲之等人的曾祖父)。而王覽的權力都來自王祥。

這難道就是所說的“忠孝不能兩全”?

我們把時間在往回倒,回到東漢時期。

我們知道東漢皇帝大多過早去世,繼任的皇帝都是在幼年登基。這就導致了太后臨朝、外戚專權。竇氏、鄧氏、梁氏等等輪流掌控東漢朝堂。

外戚專權,欺負小皇帝的時候。所謂的儒家忠臣們在幹嘛?與外戚在朝堂上“鬥得難解難分”。

至於皇帝,不打倒外戚怎麼救皇帝?可是外戚這麼強,怎麼能打倒?這大概就是朝堂上儒家們的想法了罷。

如此“強大”的外戚,偏偏被皇帝藉助幾個宦官便剷除了。若按儒家的史書所說:太監們除了邀寵於皇帝,屁的本事沒有。

那麼宦官們誅除外戚,究竟是宦官太強,還是大臣們太弱?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麼影響? 第3張

外戚鄧騭專權,漢安帝的處境肯定不好過。但滿朝的大臣還是願意和鄧騭打交道。畢竟從身份上來說,大臣們和鄧騭是平等的,卻比皇帝低一頭。

有着平等掌權的機會,誰會低頭爲皇帝服務?儒家的忠臣們也不例外。

漢安帝借宦官的手除掉了鄧騭後,卻引來了大司農朱寵等人的不滿,爲鄧騭喊冤。但當初鄧騭掌權,皇帝幽居深宮的時候,你們這些儒家大臣們怎麼不出來爲皇帝說話?

漢武帝雖然藉助儒家統一了天下的思想,但也制定了察舉制。所謂察舉制就是你提拔我,等我當官後提拔你家晚輩。這便是世家的生存之道。

哪怕到了兩晉南北朝的戰亂時期,世家仍活的好好的。無論誰當權,漢人還是胡人,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無論那個朝廷,都需要世家們幫助打理天下。

八王之亂,王導、王敦兄弟早早就讓司馬睿避亂於江左,這是爲了司馬睿還是爲了王家?王敦叛亂,王導卻站在司馬睿一邊,這是忠臣還是兩頭下注?

世家們不會貿然參與到君權之爭,但當塵埃落定之後,勝利者的身後肯定有世家的影子,爲他們搖旗吶喊。

世家消亡,與朝廷政策無關,是社會的發展與知識的普及造成的。更多的人能夠學習知識,君主們的幫手多了,不用再依賴世家的知識分子。

世家能夠被取代,那麼他們存在的意義便沒有了。不僅君主需要世家滅亡,所謂的“寒族”官員也需要他們消失。畢竟權力都是有限的,單打獨鬥的“寒族”,怎麼會是“成羣結隊”的世家的對手呢?

世家雖然消亡,但儒學早已紮根官場。但進入官場的儒家還是儒家嗎?

儒學是儒學,進入官場的儒家知識分子,只是一個官僚罷了。

官僚是爲皇帝服務?還是爲自己服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