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朝時期,寒門出貴子的現象爲何非常多?

宋朝時期,寒門出貴子的現象爲何非常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制雖在唐代基本定型,但並不是成績決定一切。一個人能否高中,不僅與他的家庭出身、社會關係、風評、外貌、口才等密切相關,更爲關鍵的是“行卷”與“公薦”。所謂“行卷”,就是考生在考前將自己寫的詩文送給達官顯貴,以求他們推薦自己;而“公薦”則是公卿大夫主考官推薦人才。

宋朝時期,寒門出貴子的現象爲何非常多?

這種制度保障了世家子弟的利益,對寒門子弟相當不公,晚唐的杜荀鶴就因出身寒微而屢試不第。“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便是對這一不合理制度的吐槽。所以,在唐代,“寒門難出貴子”是必然現象。

到宋朝,科考分爲三級:解試、省試和殿試,考生需要逐級博弈才能實現魚躍龍門。

宋仁宗之前,殿試也實行淘汰制,但自嘉祐年間就不再淘汰人了,甚至在嘉祐二年(1057年)出現“千古第一榜”的奇局。這次主考官是歐陽修,共錄取388人,不僅包括蘇軾、蘇轍、曾鞏,還有“北宋五子”中的張載、程顥。

宋朝時期,寒門出貴子的現象爲何非常多? 第2張

歐陽修曾感慨:“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當時無論乞丐、孤兒還是書童皆可憑本事考取功名。宋初的張雍就曾是乞丐,但他勤奮好學,對《詩經》深有研究,於是在太祖時高中進士,最後官至尚書右丞。杜衍也曾是流浪兒,靠給人抄書勉強度日,在真宗時登科、仁宗時官至宰相。陳昇之出身貧寒,在朋友的資助下刻苦學習,在仁宗時登科、神宗時官至宰相。汪激的書童汪淑,在侍候主人讀書時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勤學苦思,最終和主人一同考中進士,名次還在曾鞏之上。

據統計,宋代由布衣入仕者佔比55.12%,其中官至一到三品者佔比53.67%,到北宋末年已達64.44%。而唐代寒門子弟的錄取率僅有15.9%。可見,宋代科考真正實現了“取士不問世家”,這取決於當時的文化環境和政治制度,保障了科考的公平。但這僅是機會平等,起點不平等仍是一條鴻溝。那麼朝廷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宋代“義學”“義莊”興起,爲寒門子弟提供經濟支持和讀書機會,官辦學校、書院也給他們一定的生活補貼。對於進京趕考的寒門子弟,政府也會發放“公券”,憑此可在公家的驛站免費食宿。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寒門子弟與官宦、富家子弟之間的起點差距,使他們更有可能實現階層跨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