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太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滿清王朝內務府的組建,將太監被牢牢束縛在內廷, 使其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家奴。這就是滿清王朝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的主要原因所在。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滿清王朝統治歷時276年。順治時期,清軍進入北京城後,開始組建內務府。順治五年被取締,康熙十六年再次組建,雖然經歷波折,但卻伴隨了滿清王朝大半歲月。

在此期間,內務府對於宦官的管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自再次內務府建立後,宮中管理太監的機構,就從原來的“十三衙門”,改爲“敬事房”,成爲了內務府轄內的一個管理機構,主管太監內部事物,人事、政治、財政、司法、管理等權限全部被內務府包攬。太太監被牢牢束縛在內廷, 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家奴。

那麼,內務府是如何管理運營以及管理太監呢?

1、嚴格的招聘制度

在清朝,爲了維護皇宮大內的安全,對於太監的選用,要求極其嚴格。對於太監的招聘,也極其關注。清朝時,太監的招聘制度爲投充招募制度。起初由禮部主持太監招聘的報名統計工作,並在禮部進行“初試”,待合格後,將名單轉交內務府,再由內務府大臣進行“複試”,所有條件符合者被任用,不符合者淘汰。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第2張

這個制度在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後,逐漸發現,內部流程比較繁瑣,而且存在營私舞弊問題。到乾隆時,鑑於諸多問題,就重新梳理了太監招聘規則,將原本爲禮部、內務府共同完成招聘任務的工作,全部劃歸內務府管理。從此,太監的人事招聘權全部集中到了內務府大臣手中,斬斷了太監對外的溝通渠道。

但這也並不意味着,主管人事招聘的內務府大臣,可以率性而爲;其內部也存在着諸多的規章限制。

首先,所有新進招錄的太監,內務府大臣“必當兩三人同留心眼看”;

其次,太監招聘還存在年齡、貫籍等硬性條件。 皇宮大內之中,非京畿直隸人不要,年齡超十六歲不要;其他省份或者年齡超過十六歲的,其中優秀者撥給親王郡王府使用。

最後,在錄用之前,還要對太監進行詳細的背景調查,如家庭情況、品行、經歷等,並必須持有地方官員的“印結”,類似於推薦信。

而一旦發現不符合者,無論何種情況,均不得錄用;待正式任職後,由內務府大臣分派工作,十六歲以上者安排至親王郡王府使用,十六歲以下者留皇宮使用。

嘉慶十七年後,內務府大臣爲維持皇宮內部太監素質及質量,將年邁力衰的太監,轉交親王郡王府使用,挑選年輕者補充。

在諸多工作安排過程中,內務府大臣還嚴密稽查招收太監過程中的勒索舞弊行爲,這避免了太監首領勒索之事的發生。

這種制度的改善,一度提高了民間太監應聘者的積極性,內務府大臣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除了太監招聘之外,內務府大臣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太監的日常管理。

2、嚴格的內部日常管理

清朝統治者,吸取了明朝時期宦官篡權的經驗,對太監問題尤爲忌諱。在清初建立內務府的目的之一,便將“嚴禁太監干政”的隱患關進‘牢籠’中;所以制定了嚴格的制度要求,如不準太監干政、 與朝臣勾結、不準違規越禮、縱容家人生事、不準私藏軍器等均屬於內務府監管內容。

內務府日常的工作便是宣導、監督管理相關的條例,如發現存在違法規定的行爲,便會嚴格處理。比如,在乾隆時期,時任內務府大臣的和珅,在一次進宮面聖地時,聽到一名太監直呼當朝大員樑國治的名字。於是,勃然大怒,對那名太監訓斥道:“樑爲朝廷輔臣, 汝輩安可輕之?” 最終將這名太監打了幾十大板,並 勒令其向樑國治叩頭認罪。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第3張

再比如,光緒年間,內務府大臣福錕,聽說首領太監賀進喜辱罵了內閣學士溥顧,於是立即安排人,將賀進喜抓起來,並不顧賀 “向我徒弟辱罵” 的辯解,最後,被“ 杖一百枷號一個月, 分撥下賤處當差”。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在清朝時期,內務府大臣對太監管教非常嚴格。直呼官員的名字都被視爲不敬,這在之前歷代王朝,是少見的。而如果結交朝臣,其下場會更慘。

比如,在道光時期,昇平署太監苑長清,因故逃匿到了惇親王府,內務府大臣穆彰阿、禧恩等人,在查獲後,立即將其抓獲歸案。而惇親王因存在包庇嫌疑,第一時間便被罷免一切差使。

隨後在審理苑長清的過程中,確認惇親王私留太監、藏匿逃犯等罪名,被內務府大臣狀告到了道光處。最終道光帝看在其母親的份上,從輕發落,將其從親王降爲郡王。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第4張

在面對太監勾結朝臣方面,滿清王朝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內務府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在清初之際,內務府成爲了帝王與太監之間的橋樑,剝奪了人事招聘及管理權限,這從根本上斷絕了太監“狐假虎威”的優勢,同時也斷絕了派系的產生。自此,太監成爲了被關進牢籠的“怪獸”,再無干預朝政的機會。

最後淺談三點:

1、內務府的成立,對於抑制宦官勢力,是具有絕對積極意義的,這一點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清朝內務府大臣的絕對作用。反觀清朝內務府大臣,幾乎全部都是位高權重的滿洲王公大臣,這對宦官有着極大的震懾作用。這是內務府能夠管控好宦官勢力重要的原因所在。

2、在清朝之前,太監很多時候,都成爲了皇帝的代言人,這給予了他們極大的便利。而反觀清朝,帝王在太監與內務府之間,堅定地站在了內務府一邊,太監成爲了內務府的附屬品。這種制度決定了滿清可能出權臣而不能出宦官專政的情形。

3、內務府的高度集權,是其對太監有效管理的根本原因。 內務府大臣綜理宮廷事務及上三旗包衣政令, “凡職員選除、 財用出入、 宴饗、 祭祀、 膳饈、 服御、 賞賚、 賜予、 刑罰工作、 教習訓導等事皆綜覈焉。 ”他們事無鉅細, 無所不管, 太監的職掌幾乎被削減殆盡。 無論在政治、司法、財政等方面,權利被內務府全權掌控,這幾乎是剝奪了太監專權所依靠的所有資本,剩下的只有一個“人”,所以在清朝,太監被剝奪“權力光環”之後,成爲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員”、奴才或者說是家奴。

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時間裏 期間爲何沒有出現太監當朝現象 第5張

4、在清朝,也並不是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跡象,雖然長時間內,都受到了內務府的管控,但在清末時期, 內務府大臣對太監的約束也開始鬆動。 以李蓮英、 張蘭德爲代表的宦官勢力,相繼崛起,不僅突破了乾隆時期定下的“官不過四品”的限制,甚至開始干預朝政。內務府失去了管理地位,只不過此時的滿清王朝已經走到末路,如果還能堅持幾十年的話,結果也未可知。

5、再好的制度,最關鍵的還在於最高領導者的決心,還在乎於執行力;一旦二者缺失,一切都將是無根之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