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時期爲何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北宋時期爲何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監亂政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主要是由宋朝的政治制度、兵制等政策共同決定的。太監可以統兵,但是沒有兵權,所以帶兵打仗是臨時工作,不具備長期掌握權力的條件,也就無法權傾朝野。首先我們要說一下,宋朝的太監爲什麼可以統兵,甚至可以參與政事?

這是因爲領導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將軍,後來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所以其有感於唐末以來的統兵將領擅權,建國後採取的是重文輕武的政策。

重文輕武的結果就導致文官集團過於強大,這就容易影響皇權。所以必須要有新的政治勢力來平衡文官集團,達到政治平衡,宋朝皇帝選擇和其他朝代一樣用宦官來制衡文官,允許太監統兵作戰或做監軍,甚至統領政務。那麼宋朝爲什麼沒有像唐朝、明朝一樣出現權傾朝野的太監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北宋的太監數量很少。

北宋時期爲何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最多的時候不過兩三百人,自身實力有限,翻不起什麼大的風浪。第二、宦官沒有兵權。

這一特點並不是針對宦官設置呢,而是宋朝本來的兵制決定的。北宋實行以樞密院掌管軍政軍令,三衙分統馬步軍的軍事領導體制。

樞密院是北宋執掌軍政的最高機關,與中書省並稱東、西二府。長官是樞密使,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合稱“宰執”,共同負責軍國要政。樞密院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戰略決策,調遣軍隊,但不直接掌握軍隊。樞密使一般由文官擔任。

三衙是北宋分掌皇帝三支親軍(禁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揮使司(簡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簡稱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三衙負責全國軍隊的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三衙互不統屬,最高指揮權屬皇帝。

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

北宋派禁軍出師時,不用三衙將帥統兵,而由皇帝臨時任命其他官員爲率臣領兵出征。事定之後,兵歸三衙,統兵將帥各還本職。北宋就是這樣把調兵權、統兵權、將兵權一分爲三。

北宋時期爲何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正如《宋史·職官志》所記載的:

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年無兵變也。

所以統兵征戰太監王繼恩、童貫等只是率臣,打完仗以後兵符和部隊都要歸還樞密院和三衙,自己該幹嘛幹嘛,該回去給皇帝端尿盆還得端尿盆。

第三、太監官位太小。

北宋時期雖然允許太監參與的事情很多,但是朝廷對太監的控制一直很嚴,官位最高的太監只能到五品,在品級上和知府同級,在打仗的其他時間裏,很難接觸到重要和高級別的機密。第四、文官制約。

北宋時期爲何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皇帝扶持太監的最初目的是制衡文官集團,保持平衡狀態,一但失衡,便有亡國的隱患。宋朝皇帝在扶持太監勢力的同時,也一直注意度的把握,同時嚴禁敵對的兩個勢力接觸,一但發現宦官和大臣來往,立刻嚴肅懲處。

這就導致文官和太監兩個勢力羣體沒有合作的可能,同時在皇帝的刻意引導下,雙方在利益上一直存在衝突,一直相互制約着對方。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太監內部官位低微,人數又少,難以形成強大的勢力,外部又有文官制約,很難有所爲。唯一可以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機會,還是在制度下的臨時工,所以整體來看根本不具備亂政的可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