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時期,爲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宦官干政現象?

清朝時期,爲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宦官干政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唐朝與明朝都出現了嚴重的宦官干政的情況,但是清朝卻沒有,這是爲什麼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即便晚清有李連英、蕭德章這樣的贊助人,也從未出現過太監干涉政治的嚴重現象。事態的出現,與入關以來從清朝太監之死中汲取的教訓息息相關,他對太監專政一直懷有強烈的戒備心,出臺了各種遏制太監專政的措施密切相關。

清朝時期,爲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宦官干政現象?

一、清代太監的形象

1、盡職盡責

因爲有些早年入宮的老太監,出於炫耀的心理,走親訪友或退休回家後,常穿着錦緞,製作金銀,非常大方。這讓一些貧窮的無法在這個小鎮謀生的人感到羨慕。爲了過這樣的生活,他們會請老太監爲他們介紹。私自淨身者,若確屬清貧,清政府准許其爲宦官,而因偷盜而自淨者,仍受重罰。換個角度看,清代宦官的缺乏,讓統治者也對私人淨化事件視而不見。百姓私下閹割後送宮廷擔任宦官,是清代宦官的重要淵源之一。由於史書上記載的清代宦官正面形象很少,筆者經過梳理和分析,將其概括爲“盡職盡責”四個字。正面形象還好寫進了官史,雖然句子很少,但大多服務於皇室勤奮而無怨無悔,或在火災或洋賊入侵的過程中勇敢主動,這些基本上都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激發了宦官對王室的更多奉獻。相比之下,我們也可以看出統治者對宦官專政的警惕態度。

2、兇強好鬥

太監喜歡強勢好勝,容易出現在場合,容易發展成打架鬥毆。由於宦官羣體身心的特殊性,社會更重視他們的行爲,留下了兇悍好鬥的態度。負面形象。集團內部也有不斷的鬥爭。由於太監羣體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這個羣體極爲敏感,內部也有很多打架現象。當他們不同意時,他們往往會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並將他們的矛盾升級爲身體上的衝突。尤其是高手打徒弟,陳人打新人,同級打架更是屢見不鮮。清代太監之所以形成兇猛、強悍、好鬥的形象,主要是因爲處理人際關係不善。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選擇更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戰鬥也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中的一些人因陰謀詭計被判處死刑,而未被處決的宦官大多被下放到邊疆爲奴。

清朝時期,爲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宦官干政現象? 第2張

二、清代太監的心態

1、普遍自卑與消極頹廢

頹廢心態體現在清代太監的行爲上便是反反覆覆的抽大煙、賭博行爲。清朝的宦官普遍吸食鴉片和賭博。他們過着喝酒和醉酒的生活。他們沉迷於享樂,不考慮或計劃未來。其中,他們甚至賭博輸了錢,沒錢買衣服,甚至連衣服都沒有。破爛不堪。當這些錢被賭博吸收後,他們就會偷竊、欺騙、勒索、做非法生意。清代宦官吸食鴉片、賭博、酗酒等行爲,可以說是宦官面對生活的消極頹廢心態。即使他們在退休前積累了一定的錢,他們也往往很懶惰,把錢花得像土一樣。一旦錢花光了,很少有好的結局。可見他們沉迷於享樂,無法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寺神信仰和頹廢心態。廟神是太監的保護神。他們對自己的崇拜非常尊重和虔誠。他們信奉的神殿有蛇、狐狸、黃鼠狼和刺蝟。太監信奉廟神是很常見的。在晚清宮廷人士的回憶錄裏經常可見到殿神的身影,殿神扮演着保佑太監平安順利不出差錯的角色。

他們必須留出一些錢在假期和每個月的第一個和第十五天購買供品。節日期間的供品更爲豐富。雖然這些供品的開銷會增加他們的生活負擔,但他們並無怨言。 對守護神的崇拜依然虔誠,因爲這些最常捱打、發怒的低級太監,都希望神殿能保佑他們,在未來的福禍難料中,少受罪。他們在值班和值班。輪班順利結束時,總管太監會“進宮叩門”,感謝廟神保佑他們今天沒有出差,或者祈求廟神保佑今天的生意。這種無力改變現狀,把少捱打和少生氣的希望寄託在神殿神身上的心態,無疑是消極頹廢的。

清朝時期,爲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宦官干政現象? 第3張

2、慾望上的貪婪與行爲上的懶惰

自古太監羣體的貪婪程度都遠超其他羣體。太監羣體對權力和財富有着過分的欲求。太監不知滿足的貪婪心態在心理學上可解釋爲過度補償機制在發揮作用。由於自身的生理缺陷和自卑感,以及自幼家庭貧困所帶來的陰影,太監往往會想盡辦法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並採取種種行爲措施來彌補自己的缺陷,且這種補償機制往往是自幼產生萌芽的。

在心理學上,懶惰指的是在工作生活中產生的厭倦情緒,而具有懶惰心態的人,他們往往行爲散漫、漫無目的、精神渙散,太監這一羣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懶惰心態則更爲突出。歷代都有很多抱有懶惰心態應付工作的人。太監羣體拉幫結派、組小團體的行爲較之於其他階級更爲普遍與明顯,其抱團的心態也更爲強烈。彭衛《歷史的心鏡——心態史學》中指出了歷史上太監羣體存在較強的內聚性:“在古代中國政治舞臺上,宦官強烈的內聚性引人注目。殘缺的生理結構使宦官對‘我類’和‘他類’的區分比常人更敏感。在宦官看來,他們受到朝野各種政治力量的猜忌和歧視,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意識在其身上尤爲濃烈。”

不僅是在政治舞臺上,在太監羣體的生活工作中也存在較強的內聚性,即存在較強的抱團和排外心理。太監羣體爲了克服自卑感與不安全感,會選擇尋找心理慰藉和實際上的依靠,且在從衆心理的指引下,他們往往會三五成羣,或是以師父爲中心結成小的團體,或是與自己周圍一些志同道合的地痞、惡棍結成小團體,他們一致對外,對外部羣體具有敵意和破壞性。並且在宮廷或是王府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更容易導致其相互勾結,狐假虎威,爲非作歹。有抱團心態的人,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對周圍世界的不信任和敵意,去攻擊和欺負非本團體成員的弱者。

清朝時期,爲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宦官干政現象? 第4張

三、清代太監心態形成的根源

1、生理缺陷帶來的心理缺陷

太監這一羣體通過閹割得以進入皇城之內,與此同時也代表着他們喪失了生育能力,從此便有了生理缺陷。由於閹割導致的性腺的缺失,使他們的內分泌系統發生了紊亂,這給他們生理和心理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使得這一羣體在心態、性格方面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閹割帶來了如此巨大的生理創傷以及生理缺陷,這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陰影,以至於過了幾十年再次回憶時仍會掩面而泣。閹割這一極大的生理創傷對太監羣體的心理狀態及精神有強烈的影響,是他們後來情感問題和身心問題產生的重要源頭。閹割使他們極度自卑,使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缺陷極爲敏感,特別痛恨別人提到“短缺”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注意提起了,他們便以爲這是在看不起他們、侮辱他們。

2、清代統治者與太監的關係

在封建專制時代,宦官是爲皇室服務的僕人,大部分宦官一直處於受壓迫、剝削和奴役的狀態。即便是上位太監,也都是從下層一步步下手。那些爬上來的人也被剝削和奴役。宮中的宦官或宮中的宦官,都逃不過主人的懲罰和毆打。即使是受寵的太監,也必須時刻注意主人的心情和喜好,放空心思迎接。它們與主人的關係充滿了虛僞、貪婪、恐懼和抱怨,而它們的主人則對它們充滿了歧視、不屑、玩耍和嘲笑。清代君主與宦官的關係[J].縱觀整個清朝,歷代統治者對宦官的防範意識都很強。爲了避免出現太監干預政治的現象,他們很少對太監表現出特殊的恩惠和寬容。相反,他們對太監總是提防,甚至用打壓和羞辱的方式來體現他們的統治權威,讓太監不敢妄自菲薄。對明朝太監專制造成民生不治、國家滅亡的史實,清初的統治者更感佩服。

結語

清代太監與明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清代太監始終處於政府的嚴格管制下,雖偶有太監干預朝政,但程度和規模與前代相比也是微不足道,清代太監一旦出現干預朝政的預兆便會很快被統治者嚴厲打壓,而清代太監則被牢牢控制在紫禁城內,他們不被允許擅自離開紫禁城,更沒有權力伸手地方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