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宋代科舉現象故事,歡迎關注哦。

當今社會,一般來說30歲左右還沒結婚的被稱爲“剩男”“剩女”,當然,這種現象早已不稀奇。

而在沒有所謂生活壓力以及晚婚潮流的宋代,同樣有不少“剩男”,相對於當時正常情況下十七八歲就成家生子,許多男子過了適婚年齡卻依然沒有結婚,成了“剩男”。

這類男子以讀書人居多,因爲,“讀書改變命運”啊。本來十七八歲就要步入婚姻生活的,但一些有志青年偏偏要執着於功名。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宋代科舉制度的公平與錄取人數增多

科舉制興起於隋代,到宋代逐漸發展完善。大宋政府爲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再現,重文輕武,以文人治國。因此官吏的需求量大增,而科舉取士是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宋代的科舉制已經相當規範與公平了。

如:不準在朝官員推薦考生應試;對試卷實行“糊名”“謄錄”,防止作弊;主考官臨時差遣,年年更換,並實行“鎖院”法,即主考官在考試前,就會被困在貢院,不得與外界聯繫。

宋代科舉考試進士錄取人數還是比較多的。

北宋開國之初,科舉錄取人數和隋唐時期差不多,太祖時候每舉進士大概就只有一二十人。後來隨着統治階層的需要與科舉制度的完善,自太宗始,科舉考試和錄取人數便逐步增加,太平興國年間進士錄取人數就開始達到每舉一二百左右,而諸科的錄取人數則更多。

爲了提升士子的榮耀感,加強忠誠度,北宋科舉殿試結果出來之後,不僅要發榜,合格進士還需要集於殿試之所接受皇帝的臨軒唱名的儀式,這種儀式又稱“唱第”或“傳臚”。

雍熙二年首次唱名儀式舉行時,正奏名進士有“樑顥已下一百七十九人”,樑顥爲狀元,也就是說一共180人,太宗“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

後來隨着錄取人數增加,真宗時,進士榜分爲三甲五等,一甲(第一、二等)賜及第,二甲(第三等)賜出身,三甲(第四、五等)賜同出身。

此後,在科舉錄取人數驟增的情況下,皇帝逐一呼名賜第工作量太大。北宋中期後的唱名,一般是皇帝臨軒呼出前三名姓名並叩問其鄉貫等事後,隨後由宰相和中書侍郎按甲次呼餘下進士姓名,再由軍頭司衛士高聲傳呼入殿內,按甲次賜予及第、出身或同出身。

錄取人數的增多,讓許多下層讀書人看到希望。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量讀書人通過這一途徑進入統治機構。像歐陽修、范仲淹等人出身都是比較低的,後來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第2張

宋代官戶的“特權”對社會各階層的吸引力

在宋代科舉進士及第就意味着可以做官了(唐代科舉及第後還要參加吏部選官考試)。而成爲官戶,就代表進入了新的階層。並且在宋代,爲了加強官員的忠誠度,官戶享有很大的特權,優厚的俸祿自不必說。

除此之外,官戶還擁有一些“特權”:

在政治上,高中級官僚可以通過“恩蔭”幫助子孫、親屬步入仕途;官戶犯罪可以減刑或贖刑,甚至可以去官免罪(即“官當”)。

在經濟上,官戶可以免去差役和勞役,交稅時可免支移、折變。

在文化上,按官品高低,官僚子弟可以入不同的學校,享受特殊的教育。

可見,宋代官員待遇還是相當誘人的。

既然作爲一種選拔性考試,高中名額相對於參與人數還是有限的,因此趕考走仕途是許多學子的終極目標。苦讀求取功名的結果就是形成了許多大齡未婚青年,但是一朝得中,這些問題會很快迎刃而解。

一朝考中進士,啥都能配齊,爲考科舉耽誤結婚算什麼。

有宋真宗趙恆詩爲證:

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皇帝的話自然一言九鼎,這些詩句句屬實。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日成名天下知”,絲毫不誇張。

新科狀元很受歡迎,沒錯,說的正是在婚戀市場很搶手。

根據《古今笑史》:“唐人榜下擇婿,號臠(音同‘巒’)婿。”熱乎的新進士名單剛出爐,王親貴胄們就急着從中物色女婿,即“榜下捉婿”。而到了宋代就更加普遍了,不僅是高官顯貴們及時到科舉榜下搶“女婿”,許多富豪鄉紳爭着與他們聯姻。

除了前文提到的官戶“特權”導致新科進士搶手之外,還要考慮到,宋代門閥制度已經消亡,要想長久顯貴,還須藉助科舉的力量。與豪門望族聯姻並非就是最優的選擇,攀上科舉及第者也是穩賺不賠的打算。

從“榜下捉婿”也可窺見當時人們婚姻觀念的轉變,正所謂“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下層讀書人因此有了更多的選擇與機會,“女嫁士人”同樣成爲當時的潮流。

高郵富商徐成甫,“金錢邸第甲於一鄉”,將女兒嫁給同鄉士子秦觀,並感嘆說:“子當讀書,女必嫁士人。”

“女嫁士人”甚至成爲家訓,如南宋劉克莊就以“男傳家學,女嫁士人”爲家訓。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第3張

達官顯貴與富豪鄉紳積極向進士們拋出橄欖枝

達官顯貴們在張榜唱名日摩拳擦掌、圍觀擇婿。可以說,這類女婿與岳丈家族是互利的,顯貴之家注入了新生的力量,而青年進士成爲宰相或其他顯貴的女婿,進而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北宋宰相晏殊的女婿是宏詞科出身的富弼,後來官至宰執的富弼的女婿又是連中三元的馮京。

馮京於宋仁宗皇佑元年中狀元,年輕未婚,又風度翩翩,很快成了熱門女婿候選人。

甚至引起仁宗張皇后的伯父張堯佐,假傳聖旨,又以財富相誘。還有位外戚張耆更加喪心病狂,不僅送大禮,而且帶領手下對馮京進行圍堵,軟硬兼施。不過馮京都拒絕了,他選擇做富弼的女婿,後來官至參知政事。

王拱辰與歐陽修是“同一屆”考生,後來陰差陽錯地都做了參知政事薛奎的女婿。王拱辰妻死,薛奎又把小女嫁給他,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嘴賤的歐陽修就戲言:“舊女婿爲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還有一些人怕當天搶不到,就提前預約,即選擇一些尚未及第的舉人做婿。當然,這需要很好的眼光。宰相李沆看中王沂公的才華,並斷定他日後定能高中,於是定他爲婿,後來王沂公“唱名果在第一”。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第4張

《吾輩宋朝貓》版榜下抓婿

富豪鄉紳們“榜下捉婿”的陣勢絲毫不弱於那些達官顯貴。一些富商爲拉攏新科進士,不惜重金。宋人筆記《萍州可談》中有:“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於榜捉婿,厚捉錢,以餌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餘緡。”——做我家女婿嗎?會得到很多錢的那種!

商人爭與士人聯姻,一個主要目的是爲了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商業與士、農、工業等一樣,成爲社會的“本業”,商人與士、農、工一樣取得了“齊民”的資格,成爲封建國家法定的“四民”之一。

但是與官戶相比,商人的社會地位仍然比較低,且長期的社會偏見也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許多人對商人依然輕視。

以及宋代統治者在長時間都在抑制商品經濟發展。對商戶的扣稅比較多,並且爲了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政府還對鹽、茶、酒、香藥等重要商品實行專賣,嚴重損害了商人的利益。商人們與官僚聯姻,就可以獲取免稅權或偷稅、漏稅,或者得到一些專賣商品。

但是商人與世家大族聯姻還是有難度的,而未來的官僚——科舉及第者羽翼未豐,需要資助,結爲姻親的可能性較大。

且商人嫁女往往嫁奩豐厚,從萬緡到千緡不等,這對於士人們來說是不小的誘惑。饒州安仁書生連少連,被富家蕭氏看中,蕭家請媒人求婚,連少連卻沒有意願。媒人就勸:“秀才終歲辛苦,所獲幾何!今蕭女奩具萬計,及早成婚,即日化窮薄爲富豪。”

與商戶聯姻,對於一些寒窗苦讀的士子來說,很香的選擇。

常言道讀書改變命運 宋朝科舉爲什麼會出現榜下捉婿現象 第5張

“榜下捉婿”並不僅僅是鬧劇

達官顯貴也好,富豪鄉紳也罷,必須承認,“榜下捉婿”使一些出身低下、貧困的科舉及第者身價大增,婚姻上也由原來的“剩男”轉爲人人羨慕的豪、貴門女婿,整個人生也很快實現了逆襲。真正的“讀書改變命運”。

也就是說,雖然爲求取功名,不少士子就此被“剩”了下來,但是如果中得進士,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應有的一切。“讀書改變命運”,是把雙刃劍。

同樣地,在“榜下捉婿”風潮的影響下,登第進士爲了前途會自主選擇與官僚或富商聯姻,有時甚至爲了追名逐利而不擇手段,對科舉和社會都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

但“榜下捉婿”對於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宋代士大夫階層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爲宋代社會許多人的共識,形成濃厚的讀書風氣,而“榜下捉婿”恰似一種“獎勵機制”,不僅加大了讀書的“誘惑力”,而且推動了宋代文化教育的發展。

國子監所屬學校雖日益增收學員,但仍滿足不了更快增長的教育需要,而且各地生員不可能全部都來京師學習,於是州縣學便應運興盛起來。

北宋時曾三次興學,主要就是興州縣之學。范仲淹主持的慶曆興學、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興學、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都是如此。宋代私人辦學也興盛起來,一些士大夫在山林名勝之地建築書院,講學收徒。四大書院即石鼓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很好地彌補了官學的不足。

凡此種種,使得宋代的文化愈加繁榮。

當然,一些商人通過與進士聯姻得到社會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他們從商的積極性,從而對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