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民族樂派是怎麼興起的?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

民族樂派是怎麼興起的?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族樂派(nationalists in music)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分支(也有學者認爲民族樂派是與浪漫主義並行發展的音樂流派)。它是19世紀中葉,產生在依附於西歐的東歐和北歐諸國的音樂風格,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隨着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日益覺醒,進步的文學藝術家產生了擺脫外國文化統治、建立本國民族文化的強烈願望,加之受到西歐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潮的影響,他們發起了復興民族文化的運動,其中的音樂家致力於民族音樂的復興,他們創建民族的歌劇院、音樂學院和音樂協會,收集、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力求創作具有鮮明民族性的作品,建立本民族近代專業音樂教育,改變西歐音樂在本國的統治地位,以及民族音樂發展受到壓制的狀況,於是,隨着這些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而在音樂上形成了一種“民族解放運動”(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此外,18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中不斷增長的民族性因素,也爲民族樂派的產生與發展積累了經驗。特別是19世紀初,肖邦和李斯特的音樂,更以其熾熱的愛國感情和濃郁的民族風格,成爲民族樂派的先驅,他們的創作也爲民族樂派的創作提供了經驗。此時,音樂家們蒐集出版民歌,選取民族的歷史傳統、自然風光、人民生活等爲題材進行創作,用本國語言寫作歌劇與其他聲樂作品,大量運用民間歌曲舞曲的音調、節奏等,以此來強調音樂的民族性。它的重要結果是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點的調式、旋律、和聲與形式結構,出現了各種富有活力的嶄新風格。

民族樂派是怎麼興起的?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

格林卡

19世紀30~40年代,在俄國首先出現了民族樂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作品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並在藝術上達到與西歐專業音樂同等的水平。19世紀中葉起,波蘭的莫紐什科(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年),匈牙利的埃爾凱爾(F.Erkel Ferenc,1810~1893年),捷克的斯美塔納、德沃夏克、亞納切克,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羅馬尼亞的艾涅斯庫,匈牙利的巴托克、柯達依,俄國的格林卡和以巴拉基列夫爲首的“五人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

此外,受上述民族樂派思潮的影響,在南歐的西班牙有阿爾貝尼茲、格拉那多斯、德·法雅爲代表的復興民族音樂的作曲家,其作品也產生深刻的影響。俄國柴科夫斯基雖然不被認爲是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但是,其作品深刻地體現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到了20世紀初,上述這些國家的民族樂派仍有不少繼承者,如波蘭的席曼諾夫斯基,匈牙利的巴托克和柯達伊,捷克的亞納切克,俄羅斯的格拉祖諾夫等,他們的創作對歐洲的音樂貢獻很大。20世紀上半葉,民族樂派在歐美各國也有進一步的發展。

音樂特徵

民族樂派的音樂特徵,主要表現在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兩個方面。在題材的內容方面,可分爲以下三類作品: 第一類,取材於本民族的歷史和傳說,描寫了人民反抗異族壓迫、反抗暴政的鬥爭故事,這類作品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如斯美塔納《我的祖國》(M Vlast)、格林卡的《伊萬·蘇薩寧》(A Life for the Tsar)、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頌》(Finlandia)等;第二類,描寫祖國山河、人民生活風俗和民間傳說等,充滿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強烈民族意識的作品,如德沃夏克的歌劇《水仙女》(Rusalka)、格里格的許多鋼琴抒情小品等;第三類是直接抒發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和內心感情的作品,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From the New World)》等。

民族樂派是怎麼興起的?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 第2張

音樂體裁和音樂語言

民族樂派在音樂體裁和音樂語言上,都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在體裁上,民族樂派主要的創作領域是歌劇、交響曲、鋼琴曲等,它們基本上沿用西歐古典、浪漫派時期的各種音樂體裁,但又開闢了民族化、大衆化的創作道路。許多作曲家常把民間舞曲引入歌劇、交響樂等大型作品中,還把它們作爲獨立的音樂體裁,創作出管絃樂或鋼琴的民間舞曲,如格里格的鋼琴組曲《挪威農民舞曲》(Norwegian Peasant Dances)、德沃夏克的管絃樂組曲《斯拉夫舞曲》(Slavonic Rhapsodies)等。在音樂語言上,民族樂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間舞曲進行加工、創作外,更多的是提煉和吸收民間音樂的音調、節奏、調式、結構、演奏技法等,創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音樂語言,其中,民族特點最鮮明的因素體現在調式、旋律及和聲上: 在調式上,許多作品以大小調爲主,同時插入民族民間音樂中特有的各種調式和音階,如各種民間自然調式、升高四級音或七級音的小調、五聲音階、大小調交替,以及少量的全音音階等;在旋律上,不僅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個性特徵,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如旋律線大多以自然音進行爲主,以有別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中常見的變化音進行,給人以質樸親切之感;其節奏複雜多變,節拍不對稱,變換亦不規則;在和聲上,其手法尤爲大膽、新穎,富於描繪性和色彩性,出於不同表現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特殊結構的和絃、復和絃,以及各種和絃的意外性連接,有時突出傳統或民間調式功能和聲,有時又故意模糊其功能作用,造成調式與和聲的朦朧或不明確性,這在某些方面預示了印象派的和聲語言。

民族樂派是怎麼興起的?又是怎樣進一步發展的 第3張

19世紀民族樂派的創作不僅繁榮了東歐與北歐的民族音樂,在其國家民族、民主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豐富和發展了19世紀及20世紀初歐洲的音樂文化,也對後來的印象主義音樂和20世紀的音樂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