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的快遞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麼出行的

古代的快遞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麼出行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通訊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通過寫信來傳遞信息似乎已是一種古老而落後的方式,然而在信息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信件則是古人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在戰亂時期,一封來自遠方的書信更顯得彌足珍貴,慰人心懷。杜甫筆下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岑參詩中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都是書信時代纔有的動人情誼。

古代的快遞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麼出行的

中國的郵驛制度由來已久,有着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商朝時就有了郵驛,郵驛每隔34裏設有一個驛站,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官府傳遞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員食宿和換馬的地方。驛站形成的時間雖然很早,但驛站作爲詞彙出現卻是在13世紀蒙古人統治中國後,“驛站”在元朝以前只稱作“驛”,“站”字是外來詞,乃是蒙古語“站赤”的音譯。後來“站”字融入漢語中,逐漸演變成“驛站”一詞。驛站作爲官道,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員使用的。

古代的快遞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麼出行的 第2張

宋代以前,驛站只供官員寄送公文,後來才允許送一些官員的私信,不過只限一封。古代平民無權使用驛站,只能通過其它方式寄信。

說起古代的寄信方式,許多人往往想到“飛鴿傳書”一詞,然而飛鴿傳書在古代並不流行,而且成功率很低。人們選擇鴿子來送信,是利用鳥類認識回家的路這一天性,然而普通鴿子無法用來送信,需要專門訓練的信鴿才行,而且專門養信鴿來送信,成本太高,鴿子也只能單程往家裏飛,限制性很大。

古代的快遞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麼出行的 第3張

古代平民寄信,富裕人家往往有家奴騎馬代送,普通百姓通常托熟人順路帶信,古代常見的就有託進京趕考的書生帶信,然而托熟人帶信一般需要順路,而且時效性比較長。另外,也有託官員幫忙帶信的,然而託官員帶信,偶爾一次兩次還行,也並不是長久之計。

古代除了官員到各地出差,有職務之便可以帶信外,商人往往也可以幫忙帶信,然而商人無利不起早,幫忙帶信通常是需要收費的,費用一般也要幾十文錢,相當於現在的百來塊錢,雖然費用不低,但商人的往返頻率都比較高。

由於古代送信的速度較慢,時間較長,往往要一兩個月,爲了防止信件的損壞,就需要專門的工具來保護信件了,於是古人發明了郵筒來存放信件,郵筒的材質一般是竹子,當然也有皮革、玉製或銅製的郵筒,然而竹製的郵筒取材方便,成本較低,適合普通百姓使用。

古代的快遞小哥配送效率如何?都是怎麼出行的 第4張

寄信的時間雖然漫長,卻也顯得信件的珍貴。古人之間的書信往來,更是留下了無數風流佳話。晉朝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便是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成爲了流傳千古的書法佳作。凜冽寒冬,大雪初晴,心情極暢的王羲之忽然想起好友張侯,於是信筆一揮,寫下幾句問候語,雖然只有寥寥數字,卻遙寄了冬日裏的一份溫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