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快遞快嗎?來回六千多裏用時只用了七天

古代的快遞快嗎?來回六千多裏用時只用了七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隨着人類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大家的出行也愈加便利,遠了可以坐火車、飛機,近了有汽車,日行千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近些年,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網絡購物逐漸興起。在網上購買自己想要的物品,幾天之後便會快遞送上門,大大節省了人們的時間,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隨着競爭的加大,快遞行業也不再是簡單的把貨物送達人們的手中,還講究快速、精準、穩定。

古代的快遞快嗎?來回六千多裏用時只用了七天

當現代人感嘆快遞運送物品迅速的同時,我們不禁產生了疑惑,古人運送物品有快遞嗎,他們的快遞有多快呢,能否與現代的快遞相媲美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也有快遞,不過他們的快遞不像現在一樣,他們基本上只傳遞重要的內容,例如遞送軍情、傳達指令。古時候人們交通閉塞,出行非常不便,往往已經發生了幾個月的事情,大家還不知道。

古人打仗的時候,由於戰機稍縱即逝,爲了不貽誤戰機使軍情儘快的送達到決策層手中,最早的快遞斥候(亦稱探馬、探子)便應運而生了。斥候大概起源於春秋戰國。那時候的斥候屬於一個軍種,基本由機動性很強的騎兵擔任,偵查敵人的進退。《墨子》記載:斥候者,以視敵進退也,所謂“斥”,度也,“候”,即候望,謂之曰斥候。

斥在古代是遠近的意思,候則是一種計算路程的牌子,古代每五里設置一個候。早期的斥候並不快,因爲得不到補給,長時間工作容易人困馬乏。到了漢朝,驛站的出現使快遞得到了迅猛發展,漢朝每隔三十左右便會設置一個驛站。傳遞消息的人每到達一個驛站,便可換人換馬,大大提高了傳遞消息的效率。

到了唐朝,隨着驛站的普及,一系列新的名詞諸如“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便應運而生了。根據唐玄宗時期《大唐六典》記載:開元十年,全國共設有一千六百餘個驛站,驛員數萬之衆,驛馬近萬匹。光從數字無法體現唐朝的快遞有多快?那成,作者便舉兩個例子讓作者們感受一下。

古代的快遞快嗎?來回六千多裏用時只用了七天 第2張

《唐國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是南方人,酷愛食用荔枝,但是京城長安沒有荔枝,怎麼辦呢?唐玄宗便命人使用八百里加急快遞南方江浙一帶的荔枝到京城。而荔枝這種水果,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五日之後,色香味俱無。

也就是說,荔枝必須在五天之內送達,否則便不新鮮了。而江浙一帶離京城長安有多遠呢?交通便利的今天,從杭州達到西安是1325公里,也就是2650裏。而古人交通不便,從江浙到京城長安,保守估計也有四千裏。唐玄宗爲了博取寵妃楊玉環的歡心,務必讓美人吃上新鮮的荔枝。

根據《新唐書·李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數日達,味未變已至京師。數千裏之外的荔枝快遞到楊貴妃手上的時候還是新鮮的,推斷快遞的速度達到了日行千里。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述的就是這種場景。作者再舉一個例子,也是與唐玄宗李隆基有關。

公元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聯合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十五萬反唐,史稱安史之亂(亦稱作天寶之亂)。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將這一緊急軍情快遞給唐玄宗李隆基。安祿山於十二月十六日起兵,哥舒翰十八日把軍情快遞給唐玄宗,唐玄宗於二十一日晚收到快遞。

古代的快遞快嗎?來回六千多裏用時只用了七天 第3張

從哥舒翰發出快遞到送達唐玄宗手上,用時僅三天多點,而范陽至京城長安相隔三千里餘里,由此可見當時的快遞是有多麼的快。《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恩寵有加,所以他始終不敢相信安祿山會反叛。爲了驗證這個消息的準確性,唐玄宗於二十三號派快遞去確認這個消息。

七天後,快遞返回將安祿山反叛實錘的消息送達唐玄宗,唐玄宗這才真的相信。一來一回六千多裏,用時七天,拋開確認消息所花的時間,差不多也是日行千里。那麼古代的快遞最快可日行千里,能與現在的順豐快遞速度相比嗎?我們網購之後,從發貨到快遞運送上門,一般是三五天。

拋開損耗的時間,現代快遞貨物運送其實只花了一兩天,所以古代的快遞和現代的快遞是沒法比的,現代的快遞要快很多。由於古代交通閉塞,且他們的快遞是用馬兒的腿,自然是無法跟現代快遞相比的。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感嘆祖國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出行得到了極大的便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