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快遞業是如何衍生出來的?唐玄宗時期大約有多少個驛站?

古代的快遞業是如何衍生出來的?唐玄宗時期大約有多少個驛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快遞已成爲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在幾千年前的古代,就存在快遞了,並慢慢發展,有的快遞甚至比現在的快遞速度還要快。在那個沒有飛機沒有火車的年代,真是讓人不敢相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夏商時期,實物傳遞已經有了,大部分是捎帶,比如今天幫張家送個信,明天幫李家跑個腿,賺點小錢貼補家用,但傳遞的距離都不會太遠,交通工具還是人的雙腿,快是談不上的,就像今天給鄰居或朋友順便帶個東西,並不是專門服務的。

古代的快遞業是如何衍生出來的?唐玄宗時期大約有多少個驛站?

到了周朝,政府發現快遞能提高辦事效率,於是設置了快遞官職“行夫”,並給快遞業定下規矩,“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就是說雖然有困難但假以時日是可以成功的。這種職業精神是現代快遞都很難做到的一點。那時,快遞的物品基本沒什麼私密性。

春秋時期,快遞要求快,“馬傳”是最快的方式,近距離傳遞物品用“單騎”,長距離傳遞用“接力”。秦統一全國後,對快遞有了快慢之分,一般普通物件對快遞送達日期沒有什麼苛刻的要求;可一旦批註上“馬上飛遞”的字樣,每天必須走150千米;若批註了“十萬火急”,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

此時,隨着政府職能的完善,對快遞的物品有了保護意識。爲防止中途泄密或被掉包,採取了不少方法。秦時的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傳遞前將郵件捆紮妥當,並在結繩處使用封泥,蓋上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上的要裝入書袋中。同時,明確提出了對快遞員入行的要求,即“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就是說老弱和不誠信的人,是不能當快遞員的。

古代的快遞業是如何衍生出來的?唐玄宗時期大約有多少個驛站? 第2張

漢朝和魏晉時期,快遞業進一步發展,規定物品都必須由快遞人員騎馬傳送。比如,緊急公文要求快遞員每日策馬200千米,隋唐達到250千米,宋代又出現了急腳遞,這是一種更快的快遞方式,《隨園筆記》中說,最快的急腳遞可以“日行六百里”,摺合成現在的距離大約250千米,在沒有飛機和汽車的年代,這已經是神速了。

快遞業更爲發達的時期是隋唐,由於大運河的開鑿,水路快遞的優勢更加明顯,很多時候省去了翻山越嶺的時間,順水行舟,路途更短了。唐玄宗時,全國大約有1600個驛站,其中水驛200多個,陸驛約1300個,水陸相兼驛近百個,從事快遞的約兩萬人,多麼壯觀的一道風景,難怪唐代詩人岑參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