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秋詞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秋詞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秋詞二首

劉禹錫 〔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悲嘆秋天的寂寞蕭索,我卻覺得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白鶴推開雲層直衝雲霄,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有開始降下白霜;滿樹的葉枝現在已經有紅有黃。

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怎會像繁華濃豔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賞析

《秋詞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鶴排雲上”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爲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

《秋詞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便引詩情到碧霄”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裏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

“山明水淨夜 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寫秋天景色,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別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淨,夜 裏還 會下霜,樹葉有紅有黃,在山間錯落點染。景色清麗閒雅,如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讓人肅然起敬。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後兩句緊承前兩句寫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心情肅然深沉,怎會像繁華濃豔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詩人巧妙地暗用擬人手法,將秋天和春天比擬成了兩種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輕浮反襯了秋季的端莊素雅。表現了秋之高潔和沉穩,反映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積極高昂的精神面貌。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爲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