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天才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張龜齡是個少年天才,從小就多才多藝,寫文寫詩那是倚馬可待文采斐然 。他十六歲就中了進士,在太子李亨的府上做祕書,替太子李亨出謀劃策。於是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就賜名他爲張志和,這就是張志和名字的由來。

在“安史之亂”中,張志和輔佐唐肅宗有功,被授予左金吾大將軍,享受正三品待遇,這應該算得上位極人臣了。後來,張志和經歷了一系列官場風波,加之父母妻子相繼去世,開始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起了退隱江湖之意。張志和辭職之後,回到煙波浩渺的家鄉,取名爲煙波釣徒,做了一名快樂的漁夫。唐肅宗贈給張志和一男一女兩個僕人,陪伴着他泛舟五湖沿海,以漁樵爲樂。

那麼問題來了,張志和爲何選擇去做一個煙波釣徒,做一個漁夫,而不是如陶淵明一樣親自去種地,或者乾脆就到深山老林去砍柴呢?張志和去做漁夫,這固然與他浙江老家的名山秀水有關,其實更爲重要的是,漁父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理想。

中國儒家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說法,通俗點說,就是你在廟堂之上很牛的時候,你要想着國家和人民;你退居二線或者仕途困頓不暢、不是很牛的時候,你要堅守底線潔身自好提升自己。

總的來說,儒家要求人們要積極進取,勇往直前。但人也有累的時候,連孔子都說,累了的時候希望和子路一起,乘着小舟到海外去。因此,追求天真自然與世無爭的隱士,就成爲中國文人的另一個理想。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從來就存在着兩面性,做兩手打算。得意之時希望居廟堂之高,失意之時則嚮往江湖之遠,希望學習范蠡帶着西施遠遁五湖泛舟煙海。比如蘇東坡喝醉了就經常想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生活,搞得當地的官員還以爲蘇東坡偷渡坐小船逃了。做自由快樂的漁父,一直就是中國文人的理想。

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中國文化中最早的漁夫大多都是隱士,但他們並非是與世無爭,相反,他們大多思想激烈反對世俗的體制。比如莊子就是強烈反對文明的異化的在河邊垂釣的漁夫;而莊子筆下的漁父,則是將儒家大師孔子罵得體無完膚;而《楚辭》當中的漁父則告誡屈原,不要太執着,不要太清高,要學會“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然後漁父就唱着“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歌,揚長而去。給世人留下隱士高蹈的背影。

我們不知道,先秦時代的漁父的生活是否很詩意很遠方,因爲文學創作當中,很少有對漁父生活的具體描寫。直到張志和回到了煙波浩渺的家鄉,做了漁父之後,漁父那逍遙自在的生活,纔在張志和的五首《漁歌子》中,集中體現出來。張志和筆下的漁父那充滿詩意的美麗生活,一下子擊中了中國文人最柔軟的心房,原來人世間污濁而苟且,做漁父悠閒而快樂,於是,漁父就成爲一種渴望自由閒遠的文化心理,被牢牢鐫刻在中國文人的心中。

張志和的《漁歌子》一共有五首。其中的第一、第二首是這樣寫的。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是什麼?好在哪裏? 第2張

你看張志和筆下的漁父生活,是何等的詩意美好,山前白鷺飛,水中鱖魚肥,斜風細雨之中,保持一種閒適的心態,根本就不需要因爲風吹雨打而駕船回家,這和蘇東坡的“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首寫漁父月下垂釣,漁夫唱着歌,在大風大浪中自得其樂,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連神仙都不換。

話說,這在斜風細雨、大風大浪之中,漁父他能釣到魚嗎?《新唐書》說,張志和釣魚不用餌,志不在魚也。其實人家張志和志不在釣魚,人家追求的是一種脫離了世俗紅塵的苟且,在煙波浩蕩之中自由詩意的生活,所以說,漁父之志不在魚,在乎煙波之中也。你要是用大量的餌料,那你就是個打魚的;你要是用網用電用毒藥,去搞讓魚斷子絕孫的事情,那你連打魚的都不算,那你就是破壞生態的違法分子。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