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黃庭堅 〔宋代〕

藉甚宣城郡,風流數貢毛。霜林收鴨腳,春網薦琴高。

共理須良守,今年輟省曹。平生割雞手,聊試發硎刀。

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䆉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

譯文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宣城郡聞名四海,其中出產的毛筆更是甲天下。

當地人往往在秋天霜降時分入林收穫銀杏,到了春天,則下江捕撈鯉魚。

共同治理政事須是賢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可嘆您一向大材小用,多年來只充當小小的縣令,如今去了宣城,相信您一定會大展宏圖。

讓我來說說宣城這個地方,請您停杯細聽。

黃昏中一彎明淨的宛溪環繞樓閣,飛馳的舟船停留圍繞在敬亭山。

水稻茁壯,圩田的農家生活富裕,刑具閒臥法庭,你理政簡易清明。

您就在謝朓曾經的治所,閒暇時校對下《道德經》。

賞析

第一首詩讚美了宣城物產的豐饒、景色的清嘉,並特別將土產的紫毫筆冠以“風流”的名號,暗指歷代文人曾用此寫下名詩佳篇,流傳不朽。詩中又以調侃的口吻,說詩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雞,一則嘆其大材小用,一則贊其理政遊刃有餘。全詩多用借語、典故,顯示其“無一字無來處”的特點。

首聯“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是側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瞭解的興趣。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頷聯“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着,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爲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遊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託,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聯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說,圩戶的種田人家,家家戶戶五穀豐登。後句寫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亂來。“桁楊臥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序來說事。

尾聯“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於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爲“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裏歌舞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臺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此聯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第二首詩詠贊宣城山明水秀的佳麗風光,並以想象之筆寫出舅父到任後受到民衆擁戴、歌舞歡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簡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謝脁來比喻舅父的文采風流,還特別用王羲之故事點明其淡泊心境。全詩筆法簡煉,內涵豐富,雖未全脫送人上任的陳套,但因詩中多寫入當地名勝、人物,平易親切。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後的。他作詩時,態度鄭重,精心結撰。第一首,開頭似敘事,接下來作描敘,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爲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鍊,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說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敘述爲詩、以議論爲詩、以理趣爲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時黃庭堅舅父李莘知宣州,黃庭堅以此二詩相贈。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