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明楊繼洲(濟時)撰《鍼灸專著》:卷一·調經論 全文

明楊繼洲(濟時)撰《鍼灸專著》:卷一·調經論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鍼灸專著》,又名《鍼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鍼灸玄機祕要》(簡稱《玄機祕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鍼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鍼灸臨牀經驗編成此書。本書較全面論述鍼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鍼灸醫案,爲對明以前鍼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鍼灸的重要參考著作。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一·調經論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黃帝問曰:“有餘不足,餘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爲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爲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喜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上下謂膈上下。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爲實?何者爲虛?”

歧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併爲血虛,血之所併爲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併爲虛,氣併爲虛,是無實乎?”

歧伯曰:“有者爲實,無者爲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爲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爲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

明楊繼洲(濟時)撰《鍼灸專著》:卷一·調經論 全文

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溼之傷人奈何?”

曰:“寒溼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

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薰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明楊繼洲(濟時)撰《鍼灸專著》:卷一·調經論 全文 第2張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以奈何?”

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歧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爲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淬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爲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