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十一·談天篇 全文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十一·談天篇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論衡》一書爲東漢王充(27-97年)所作,大約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該書被稱爲“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十一·談天篇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爲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此久遠之文,世間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無以非,若非而無以奪,又恐其實然,不敢正議。以天道人事論之,殆虛言也。

與人爭爲天子,不勝,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有力如此,天下無敵。以此之力,與三軍戰,則士卒螻蟻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勝之恨,怒觸不周之山乎?且堅重莫如山,以萬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動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難;使非柱乎?觸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復難。信,顓頊與之爭,舉天下之兵,悉海內之衆,不能當也,何不勝之有?且夫天者,氣邪?體也?如氣乎,雲煙無異,安得柱而折之?女媧以石補之,是體也。如審然,天乃玉石之類也。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如五嶽之巔,不能上極天乃爲柱。如觸不周,上極天乎?不周爲共工所折,當此之時,天毀壞也。如審毀壞,何用舉之?“斷鰲之足,以立四極,”說者曰:“鱉,古之大獸也,四足長大,故斷其足,以立四極。”夫不周,山也;鰲,獸也。夫天本以山爲柱,共工折之,代以獸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鰲足可以柱天,體必長大,不容於天地,女媧雖聖,何能殺之?如能殺之,殺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則皮革如鐵石,刀劍矛戟不能刺之,強弩利矢不能勝射也。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十一·談天篇 全文

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當共工缺天之時,天非墜於地也。女媧,人也,人雖長,無及天者。夫其補天之時,何登緣階據而得治之?豈古之天,若屋廡之形,去人不遠,故共工得敗之,女媧得補之乎?如審然者,女媧〔已〕前,齒爲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時,天如蓋乎?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爲一。”儒書又言:溟涬濛澒,氣未分之類也。及其分離,清者爲天,濁者爲地。如說《易》之家、儒書之言,天地始分,形體尚小,相去近也。近則或枕於不周之山,共工得折之,女媧得補之也。含氣之類,無有不長。天地,含氣之自然也,從始立以來,年歲甚多,則天地相去,廣狹遠近,不可復計。儒書之言,殆有所見。然其言觸不周山而折天柱,絕地維,消煉五石補蒼天,斷鰲之足以立四極,猶爲虛也。何則?山雖動,共工之力不能折也。豈天地始分之時,山小而人反大乎?何以能觸而折之?以五色石補天,尚可謂五石若藥石治病之狀。至其斷鰲之足以立四極,難論言也。從女媧以來久矣,四極之立自若,鰲之足乎?

鄒衍之書,言天下有九州,《禹貢》之上所謂九州也;《禹貢》九州,所謂一州也,若《禹貢》以上者九焉。《禹貢》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東南隅,名曰赤縣神州。復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此言詭異,聞者驚駭,然亦不能實然否,相隨觀讀諷述以談。故虛實之事,並傳世間,真僞不別也。世人惑焉,是以難論。

案鄒子之知不過禹。禹之治洪水,以益爲佐。禹主治水,益〔主〕記物。極天之廣,窮地之長,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國之地,鳥獸草木、金石水土,莫不畢載,不言復有九州。淮南王劉安,召術士伍被、左吳之輩,充滿宮殿,作道術之書,論天下之事。《地形》之篇,道異類之物,外國之怪,列三十五國之異,不言更有九州。鄒子行地不若禹、益,聞見不過被、吳,才非聖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經》、淮南之《地形》,以察鄒子之書,虛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其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闢隱爲光明也,其上有玉泉、華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夫弗敢言者,謂之虛也。崑崙之高,玉泉、華池,世所共聞,張騫親行無其實。案《禹貢》,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載,不言崑崙山上有玉泉、華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經》、《禹紀》,虛妄之言。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十一·談天篇 全文 第2張

凡事難知,是非難測。極爲天中,方今天下,在極之南,則天極北,必高多民。《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此則天地之極際也。日刺徑千里,今從東海之上會,稽鄞、鄮,則察日之初出徑二尺,尚遠之驗也。遠則東方之地尚多。東方之地尚多,則天極之北,天地廣長,不復訾矣。夫如是,鄒衍之言未可非,《禹紀》、《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鄒衍曰:“方今天下,在地東南,名赤縣神州。”天極爲天中,如方今天下,在地東南,視極當在西北。今正在北,方今天下在極南也。以極言之,不在東南,鄒衍之言非也。如在東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時,其光宜大。今從東海上察日,及從流沙之地視日,小大同也。相去萬里,小大不變,方今天下,得地之廣,少矣。雒陽,九州之中也,從雒陽北顧,極正在北。東海之上,去雒陽三千里,視極亦在北。推此以度,從流沙之地視極,亦必覆在北焉。東海、流沙,九州東西之際也,相去萬里,視極猶在北者,地小居狹,未能闢離極也。日南之郡,去雒且萬里。徙民還者,問之,言日中之時,所居之地,未能在日南也。度之復南萬里,日在日〔南〕之南,是則去雒陽二萬里,乃爲日南也。今從雒地察日之去遠近,非與極同也,極爲遠也。今欲北行三萬裏,未能至極下也。假令之至,是則名爲距極下也。以至日南五萬裏,極北亦五萬裏也。極北亦五萬裏,極東西亦皆五萬裏焉。東西十萬,南北十萬,相承百萬裏。鄒衍之言:“天地之間,有若天下者九。”案周時九州,東西五千裏,南北亦五千裏。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萬五千裏。天下若此九之,乘二萬五千裏。二十二萬五千裏。如鄒衍之書,若謂之多,計度驗實,反爲少焉。

儒者曰:“天,氣也,故其去人不遠。人有是非,陰爲德害,天輒知之,又輒應之,近人之效也。”如實論之,天,體,非氣也。人生於天,何嫌天無氣?猶有體在上,與人相遠。祕傳或言:天之離天下,六萬餘里。數家計之,三百六十五度一週天。下有周度,高有裏數。如天審氣,氣如雲煙,安得裏度?又以二十八宿效之,二十八宿爲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爲長吏廨矣。郵亭著地,亦如星舍著天也。案附書者,天有形體,所據不虛。〔由〕此考之,則無恍惚,明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