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梅聖俞詩集序

歐陽修 〔宋代〕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爲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爲人之佐,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爲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爲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爲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爲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次爲十卷。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爲一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雲。

廬陵歐陽修序。

譯文

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於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於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着憂愁感慨憤激的鬱積,這些情感化爲詩興,即寄託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並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廕襲補爲下級官吏,屢次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鬱積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苟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爲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爲它分類編排,就爲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着爲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爲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複。

廬陵歐陽修序。

創作背景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一生頗不得意。詩作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平淡樸實,有矯正宋初靡麗傾向之意,對宋代詩風的轉變有倡導和力行之功,甚受陸游等人的推重。

賞析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反駁了世人關於“詩人少達而多窮”的說法。文章開始,劈頭便是一句反問:“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起筆突兀,超拔,發人深醒。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面那種觀點,主要是因爲世上流傳的詩篇,多來自古代落拓文人所致。作者認爲:大凡胸懷才學、抱負,而又不能在世上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大多喜歡在山崖水濱放浪形骸,縱情漫遊,借遊山玩水以自遣,他們見到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的千姿百態,便刻意探究它們的奇特之處。這便是他們筆下的魚木蟲草、風雲鳥獸逼真、傳神的原因。這些詩人由於懷才不遇,心裏鬱積着憂愁和憤慨。因此能寫出怨恨命運、諷刺時世的詩篇,傾訴出那些被貶斥到邊遠地區的官員和獨守空房的婦女們的哀嘆。抒寫出人們難以述說的情感,因此境遇越是困頓,詩也就寫得越好。作者在這裏提出了詩“窮而後工”,“愈窮愈工”的觀點。這一觀點的本身,便是對那種“詩能窮人”傳統觀點的否定。那種“詩人少達而多窮”的說法的根本錯誤,在於將因果關係倒置了。作者的這一段議論,看似與梅聖俞無關,實際上是爲下文作鋪墊。因爲只有擺正了窮與詩的關係,才能理解梅詩何以能工。這便是作者文章構思的高超之處。作者關於詩歌“窮而後工”的理論與司馬遷的“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也是韓愈“不平則鳴”說的繼承與發展。而歐陽文忠公所創的“窮而後工”一句,終成爲千古不變的詩歌理論。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詩人梅聖俞的生平經歷及其詩歌創作。梅聖俞一生仕途困頓,多次考試都因受到考官的壓制而不中,到了五十歲才接受聘書,作別人手下的幕僚。徒有滿腹才學、抱負,卻不能在事業上發揮出來。作者對此深感惋惜。這些是介紹梅聖俞其人。接着又由梅聖俞其人寫到其詩。聖俞自幼練習作詩,還未成年,他的詩已經使長輩們爲之驚奇。長大後又學習六經中的仁義之說,“其爲文章,簡古純粹,”因不能苟且迎合,博取時好,得不到世人的重視。因此世人只知梅詩,不知梅文。這裏,作者是拿梅文作陪襯,反映出梅詩受到世人的重視和喜愛。當時不論是高明之士還是愚笨之徒,只要談到詩,都要向梅聖俞請教,梅聖俞也樂意藉此在詩中抒發自己的失意之情,因此他一生的創作,尤以詩歌爲多。世人都知道梅公的大名,但卻沒有人肯將其推薦給皇帝。作者對此十分痛惜。宋仁宗時任宰相的王文康公曾讚歎梅詩“二百年無此作矣!”可見對梅詩瞭解很深,可是連他也沒有向皇帝舉薦聖俞。作者感嘆聖俞的才學不爲世用。不能爲朝廷作歌功頌德、祭祀祖廟的詩歌,而只能寫一些“蟲魚物類、羈愁感嘆”的吟詠。世人只知道喜歡他的詩,卻不知道窮困潦倒時間長了,詩人也會衰老。作者對詩人的困頓的境遇及其懷才不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對世人不知愛惜人才的狀況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梅聖俞詩集序》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第2張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交代了《梅聖俞詩集》的編撰經過。梅聖俞的詩寫得很多,可是他自己並不愛惜,也不注意收集,倒是他的妻子的侄子擔心詩作散佚,把他由洛陽遷到吳興以來所寫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十卷,作者自己一直十分喜愛聖俞的詩,因此收藏了這個詩集,併爲它寫了序。十五年後,聖俞病死在京城,作者前去憑弔,向家人索取他的詩篇,得到一千多篇遺稿,又將自己以前收藏的詩加在一起,從中選出六百多篇好的詩,編成十五卷。這就是《梅聖俞詩集》的成書過程。這是一篇詩序不可缺少的部分。關於梅詩的成就及特點,歐陽修在其《書梅聖俞稿後》、《六一詩話》等文中多次論及,所以僅在此處點一句:“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出”。表示梅詩特點很多,毋庸贅述,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品味。

全文是圍繞“詩窮而後工”的觀點層層展開的。首段批駁“詩人少達而多窮”的觀點,是爲了立起“詩窮而後工”的論點。二段梅聖俞一生的經歷、遭遇以及他的詩文,是用具體事實說明:“窮而後工”的理論。第三段雖未明寫“窮而後工”,但仍暗含着這層意思。正是因爲“窮之久而將老”,聖俞纔會“以疾卒於京師”,正是因爲梅詩之工,作者才能“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併爲之編撰詩集。歐陽修在本文中提出的“詩窮而後工”的觀點,無疑是他對我國詩歌創作理論所作的傑出貢獻之一。這充分體現出作者構思的精妙以及結構文章的技巧。作者在表現詩人詩工時,主要採用側面烘托的方式,而不是着重正面表現。如以梅文“簡古純粹”來反映共詩之工,再用時人向其求詩,以及名人的讚語來襯托其詩工。這樣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使文章活潑、生動而不呆板。

作爲一本詩集的序言。本文體現了“序”這一文體的應有內容要素:一是應交待成書的基本情況。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這一任務。二是介紹作者及該書有關的思想、創作情況,述評其著作的主要特點。這是作序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較多的筆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導思想,而且這主導思想要與該書及其作者密切相關,從而形成融貫全序乃至全書的靈魂。文章一開頭就闡發的“窮而後工”思想,就起到了這一靈魂的作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