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花垣苗族在服飾和飲食具體有什麼風俗習慣

花垣苗族在服飾和飲食具體有什麼風俗習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服飾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爲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爲花帕,其餘地區爲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爲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爲複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爲拆疊式,由前額向後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髮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繫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並加欄杆於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爲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鑑、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爲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

花垣苗族在服飾和飲食具體有什麼風俗習慣

耳環有瓜子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粑粑耳環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解放後,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除吉衛、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鎮穿苗裝者居多外,其餘鄉鎮男女青年衣着,與漢族無甚區別。

二、飲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穀爲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飢。解放後,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後期,吃的均以大米爲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爲食品工業原料或牲畜飼料。苗族萊餚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醃製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爲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穀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爲避免客人到後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醃製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醃製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醃製,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