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探索中秋節的起源,它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探索中秋節的起源,它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22年9月10日,我們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你知道多少呢?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等,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天有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人們圍繞着“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相,逐漸形成中國特有的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的起源與月亮密不可分,最初的雛形,可追溯到古人對自然天象,尤其是月亮的崇拜。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中也有大量關於祭祀的內容:“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祭月之意。西周時期,有了“祭日於壇,祭月於坎”的記載。

探索中秋節的起源,它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時節,秦漢時期,每逢秋分,皇帝便會派大臣祭祀月亮。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寫的《淮南子》中,蒐集並加工了大量與月亮相關的神話傳說,包括“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故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但當時人們崇拜明月、對明月抒懷不僅限於八月十五,詩詞中出現的”中秋“指的僅僅是秋天的中間階段,並非節氣,而八月十五這天,也不是一個節日。

到了唐朝,中秋風俗在北方地區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長安一帶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但唐朝的中秋節,僅僅作爲一種時令,並非“節”的概念,真正將中秋定爲節日的,還是在宋朝時期。

探索中秋節的起源,它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2張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此時中秋賞月風俗已經不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在民間也逐漸形成了習俗。 兩宋時期,中秋夜就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裏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爲民間的重要節日之一,蘊含的世俗情趣越發濃厚,除了賞月拜月外,以官方爲代表開始在中秋節這天通過帶有功利性的祭拜、祈求和相關祭祀活動。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歷史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才讓傳統節日保留了它的穩定性和發展活力。中秋節來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完善,時至今日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寄託了人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